“社工站建设这一年”地方经验展示(3)

2021-11-02 10:14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途径,优化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之间的联动机制,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社会服务需要和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通过加强和完善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推动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各方资源  推动全域建站

申 超

一年来,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各方资源,强化管理服务,推动全域建站,已建成区(市)县社工总站17个、镇(街道)社工站190个(含18个省级试点站)、村(社区)社工室816个,初步构建形成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平台。

整合资源,夯实社工站(室)建设基础

整合资金。将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多方资金保障机制和监管措施。

整合载体。整合社会关爱援助站点,依托社区服务综合体、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服务载体建设社工站(室)。

整合人员。社工站(室)按规定标准配备持证社工,整合社会关爱援助人员,引导志愿者、心理咨询师等协同服务,增强服务力量。

统筹推进,加快社工站(室)建设进程

系统性推进。坚持系统性建站思维,关注进度与质量并行,凸显城市优势与兼顾农村实际并进,立足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并重。

示范性引领。充分发挥社工人才和服务资源优势,遴选部分镇(街道)先行先试,引领和带动全市社工站(室)建设。

合理性支持。明确市级补贴项目资金对中心城区和郊区县的比例为3∶7,区(市)县统筹市级资金和本级资金精准补贴服务项目,支持社工站(室)建设。

厘清边界,规范社工站(室)运行服务

明确职能。明确社工总站、社工站、社工室各自的功能设置和职能定位。

明确边界。基层民政等民生领域由民政部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两委”按规定落实,辅助性、事务性工作以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由社工站(室)承接。

明确对象和内容。社工站(室)按三个层级逐步推进,第一层级服务覆盖民政对象,第二层级立足民政扩展到服务民生,第三层级延伸扩展至社区发展治理、乡村振兴、社会建设等领域。

强化管理,提高社工站(室)服务效率

管理制度化。各级站(室)制定管理流程、服务制度等,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服务对象需求评估机制和站(室)动态服务管理制度,提高站(室)服务效率。

运行专业化。社工站(室)均由专业社工机构或持证社工提供运行服务,市、区(县)两级民政部门定期组织外部督导,为站(室)提供专业服务能力。

监督常态化。社工站(室)建立上级指导、同级监管和服务绩效评估机制,规范民政部门、社工站长、运行机构和服务人员监管责任制度,确保站(室)服务运行规范有序。

“三化”推动,提升民政等民生服务水平

对象精准化。推动社工站(室)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精研各类政策,重点围绕民政下沉基层服务事项和服务要求,对困难交叉、政策叠加享受的民政对象,建立重点对象“一人一案”个性服务档案,分类精准提供服务。

服务精细化。将基层民政服务细分为8大领域、45大项、130小项,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明晰站(室)服务事项、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因人施策、细化服务事项。

方法专业化。依托社工站(室)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挥社工链接资源优势,对政府救助后仍有困难或政府救助政策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体实施关爱援助,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

上一页 1 23456...1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