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社工:行业发展现状、困惑、解决对策(4)

2014-10-22 09:17   东莞阳光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从探索伊始,东莞就沿着“民生导向、政府推动、民间运作、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模式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推动试点工作至今,东莞已经累计安排财政资金达到2亿多元用于社会工作。”

对话

市民政局谈对策

完善运行机制 优化项目购买

当下,东莞社工也面临在派驻服务单位干杂活,被“行政化”,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面对这些情况,东莞市民政局社会工作科科长郭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给出了部门的思考。

南方日报:由于对社会工作理念、方法理解不够透彻,一些单位存在把社工当做普通的人力资源补充,将其“行政化”,或者把社工搁在一旁、晾在一边,任其“边缘化”的现象。

郭薇:我市社会工作经过五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地方。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发展方向,如何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如何切实提高服务绩效,如何确保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辉煌,是我们全体东莞社工人应该共同思考的现实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东莞社会工作制度体系。这包括完善运行机制,从人才培养、激励保障等关键环节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流程、标准、督导评估等重点内容,制定完善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细化操作规范,为社会工作的顺利运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操作依据。

南方日报:东莞市社工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但总体而言,当前东莞社工队伍建设尚处于粗放型、低层次发展阶段。一线社工不少来自外地,管理型、督导型、研究型人才相对匮乏。而从经验看,多数社工都刚毕业不久,在实践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专业理论不够扎实、实务经验相对不足的现象。此外,目前社工的流失也比较严重?

郭薇:从总量看,全市社工人才总共只有3200多人,远远不能满足开展社会工作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在人才方面,我们一方面是“大手笔”吸纳外地人才,从社会工作教育及实践相对发达的地区大批量地引进综合素质高、实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大规模”培养本土人才,同时提升现有社工的专业素养,分类选拔、培养大量优秀实务型、管理型、督导型、研究型社工人才。

此外,我们还积极和有关部门协调,争取在市人大、政协设置一定的社工代表,增强社工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

对于社工的流失,我们争取将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从业人员提供方向和指引,并增强其长期致力于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信心。

南方日报:从政府购买方式看,东莞虽然确定了“岗位起步、项目跟进”的思路,但实际上仍以购买岗位为主,购买项目进展缓慢。

郭薇:是的,东莞社会工作制度设计尚需调适。

从整体发展规划看,当时主要提出到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全市社工人数分别达到500、1500和2500名等几项硬性指标。现在看来,由于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把握得不够准确,当时单纯从社工数量角度出发提出的目标过于单一,作出的规划不够科学。

试点之初,东莞主要采取“岗位化”方式,较好地克服了社会认知度较低、链接资源不广等困难。现在看来,若只是单纯承接岗位购买,社工机构始终摆脱不了中介角色,社工服务终究只能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

为此,我们稳步探索“项目跟进”,逐步优化购买项目服务格局。

首先是项目化运作,例如长安镇2010年首次试水购买项目,设计了“残疾人日间托管站”项目;其次是中心化运作和抱团式发展,鼓励基层社区以“岗位化购买,项目化运作”的方式放大社会工作的整体成效,如东莞于2011年启动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则有机地将社区建设、社会工作、社会组织融为一体,促进了“三社互动”和“两工联动”的深入开展。记者 欧雅琴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