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盘点各地社工人才流失现状及解决对策(6)

2015-04-23 11:3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日,关于社工人才流失报道不绝于耳,本网现为您全面盘点各地社工人才流失现状以及解决对策,从高层声音到地方解决之道,目标只有一个:如何留住我们可亲可敬可爱的社工们!

【疑问】社工为何流失?

3月17日是国际社工日,不少沿海城市均在3月中旬举办了“社会工作宣传周”的活动,大力宣传社工这个行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社会问题难免越多,社工被誉为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或者“缓冲器”,这也使得政府花在购买社工服务的开支规模越见庞大,在几个一线城市,每年投入均以亿计。例如在广州,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年度预算就超过200万,这类中心全市便有150多个。

然而,尽管如此,对人力资源的渴求本应更强,但一线社工的流失率却有增无减。2014年,深圳和东莞的社工流失率高达两成,广州更超过25%。这是为什么?分析这个问题的过程,有时会让笔者有种一叶知秋之感,想到当下中国的诸多社会现实。

首先看看社工们在毕业前的遭遇。社工这个行业着重实务,所以必须做大量的实习,但得到学校认证实习时数的机构,实习工资就不提了,有一些连交通费和饭钱都要学生倒贴。如果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那无话可说。但这是民间组织、社会机构,本身应该有道德价值的追求,把实习生当全职社工用,但却叫要求学生不要谈饭钱。遇上如此场面,想起大一、大二时学习社会福利思想史里的那些让人满腔热血的理念,再想想以后给它当“长工”的前景,感觉可能是被淋一盆冷水。

然后来看看他们毕业前后的求职过程。以上海或广州为例,有点江湖地位的社工系不少已开设了十年八载,且多在一本老校。这些学生就业压力不算太大,要找银行或者电信的工作,机会肯定有,一旦录取通常都能签三年以上,月薪上四千并非少数。如果他们做本行,社工机构通常签一年,中位工资三千多一点。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仍然入行,那是因为真的有点价值追求;如果决定不入行,的确是理性选择,外人应该尊重。

最后来看看入职后的工作环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最常见有两种方式,多数城市采用项目制,有一些则推行岗位制。项目制的好处是机构有一定的自由度,缺陷是社工待遇容易被压到很低。岗位制工作稳定,但是可能外行领导内行,社工被迫做了其它杂事。在前一种情况中,很多老板会跟社工讲,“要有点价值追求,不要只看薪水”;后一种情况则是社工实质上变成劳务派遣工。但如果不是做专业的事,只看工资待遇的话,那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入职这些单位,人事关系上还来得清晰一些。

现在除了政府部门外,很多半官方组织也有参与购买社工项目,但有些项目却是并不一定基于居民的需要。例如在住着留守老人的村落,搞个为青少年或妇女服务的社工项目,连对象都很难找得到。这种项目的购买方,行家往往会戏称其在“刷存在感”,比服务对象更需要项目。在这种项目中,最辛苦的是一线的社工,因为项目里列明服务对象很难找得到,指标难以完成,但社区里真正需要服务的对象却不能伸出援手去帮助。然后,购方可能还会抱怨说看不到项目的成效,要求社工们交出成绩。

凡此种种,加上本来就被压得很低的工资和每年一签的合同,社工专业学生的那满腔热情,毕竟会有耗尽的时候。好了,半年或一年后,毕业时怀着的那鼓气泄了,终于转身离去。机构呢?也无所谓,因为新一届的实习生甚至毕业生又又可以到位了。然后如此下去,又年复一年。

其实到了这一步才擦一把眼泪,下决心背弃专业初衷、转行他去的同学,最让人惋惜,因为他们已经抵受住了实习与求职两关的冲击。有些早已“上岸”的人会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吃不了苦,工资低点、加点班也不愿意云云。但如果我们愿意去看一看从学校至岗位的整个过程,观察那份应有的专业热情如何被一步步侵蚀,问题是否真的出在年轻人身上?而社工学生的遭遇,在这个时代恐怕并非独此一家。那么,该反思的,其实是谁?(21世纪商业评论)

新华日报:因收入低等原因 社工流失率高

原因:调查称社工缺口巨大 但因收入低等就业前景不看好    

3月17日是“国际社工日”,社工,又被誉为“社会治疗师”。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对全国的社会工作者而言,可谓字字珠玑,是渴盼已久的最高层面的发展推力。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社工专业人才虽然缺口巨大,但收入低、社会认同感差导致专业社工流失率高。

社工报考人数年增30% 

人气渐旺:

王俊超不久前获得苏州市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他是昆山市自强社会服务社的专职社工。王俊超曾花费三年时间跟踪服务一位吸毒人员孙某。在“四象限分析法”的专业“攻势”下,孙某成功戒毒,并解除了离婚危机。如今,孙某还在王俊超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洗车店,积极还债,脱离了不良朋友圈,开始新生活。像王俊超这样的专业社工,苏州已有6200多人,苏州也是全省最先实现“万人拥有持证专业社工5人”目标的城市。

“社工是通过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困境中的个人、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增强发展能力,是在缓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省民政厅人事教育和社会工作处副处长周诚介绍,这几年专业社工的职业前景被逐渐认可,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2008年,全国首届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全省9800人报名;2014年,激增至26624人,是7年前的2.7倍,比上年增加6063人,增幅近30%。

目前,全省持证社工有21155人,居全国第二。同时,专业社工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我省部分城市向持证社工每月发放200-500元津贴,激励社工专业化道路。

需求量大:

每万人需5名专业社工

采访社工常黛屏,约在晚上8点后,白天她一直在外奔波。“今年我们益民社会服务中心承接了浦口区政府社工项目,郊区城区两头跑。我们又要招聘新社工了,现在14名社工,手头项目有10个,忙不过来!”常黛屏是2009年南京首次公开招录的1000名社区专业社工之一,南京师范大学社工专业毕业。如今,已是“老社工”的她,跳槽至民间社会组织,感到专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上大学时老师说的‘社工的春天’不远了吧!”常黛屏笑言,虽然待遇不高,但社工岗位很锻炼人。

从国家到地方,已形成一个共识:社会能做的,都交给社会做。我省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71571个,总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民政部门投入9000多万元购买社会服务,为专业社工提供了实践机会和岗位。社会组织井喷、政府购买服务,都在催生对专业社工的巨大需求。

按照2020年平均每万人拥有5名专业社工的规划,我省未来5年内至少需要4万名专业社工。而全省目前持证社工一共2万多人,缺口不小。

记者调查得知,全省有22所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南京大学等7家高校还开设社工硕士专业。“2亿儿童,2亿老人,2亿流动人口,8800万残疾人,都需要社会服务……实践证明,政府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彭华民认为,当前讨论社工人才大量存在的必要性已经“过时”,当务之急是制定专业社工的职业、薪酬和晋升体系,推动社工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破除障碍:

“买物”更要“买智”

尽管职业前景被看好,但上一年教育部门评估的就业“红牌专业”,社工就位列其中。调查发现,当前社工待遇普遍赶不上社会平均工资水平。而在发达国家,专业社工待遇仅次于政府公务人员。我国社工待遇低、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差,社工人才流失率高,仍是不争的事实。

被称为社工领头羊的深圳,去年社工流失率达22%;南京社工专业毕业生最终从事本专业的不到20%,“经济上没待遇,工作上没地位,社会上没声望”是主因。

南京九洲残疾人艺术中心社工朱光俊从事专职社工3年多,目前机构靠政府购买项目生存,一年10万元,刨去房租、水电、演出创作费等,所剩无几。“我月薪3000元,刚来的大学生只有2000元,这还得靠多方筹措。所以,我们只招本地人,省房租。”

“我的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玛丽·庄说过:‘优质的服务需要优质的薪酬。’”彭华民认为,目前的政府购买,还停留在“买物不买智”阶段,限定了人力成本支出,不利于人才的集聚和成长。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魏晨建议,既然工资性待遇低,政府能否在福利性待遇上有提高?专业社工本身就是“创客”,是典型的民生服务产业。政府应提供专业人才的租房补贴、工作津贴等补助;通过税收减免,刺激企业购买社工服务,用市场化手段留住社工人才。

周诚则认为,社工流失率高深层次原因还是职能转移不充分、政府和社会资源投入少、购买服务机制不健全。国内社会组织大多处于小微型、草根型发展阶段,向政府、社会要资源的能力弱。再加上专业社工没有列入职称评审序列,因此专业程度不能和待遇挂钩。

“专业社工”的发展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表示,今年,我省将加大民政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力度,扶持发展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和社工行业组织,推动社会工作在老年人、青少年事务、社区矫正、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实务拓展。酝酿已久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也将出台,为社工的岗位设置、激励机制、培训体系等规划一揽子方案。

小贴士

所谓“专业社工”,是指取得国家社工职业水平证书、或具有专业社工教育背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纠纷调解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社工这一职业在发达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中国香港也已存在50多年,但在内地却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职业。

上一页 1... 45678...10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