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群体性困境:不被认可 专业性被忽略(3)

2014-10-14 09:44   法治周末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一方面,国内社工行业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社工专业的学生又在纷纷逃离这一“缺口”。看似矛盾的现象,给我们提出了诸多问题:如何让社工专业的学生学以致用?社工人才是否供过于求?怎样让社工在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其柔性协调的作用?

 

晋升空间有限 

考完助理社工师、社会工作师,“也就没有可以奋斗的目标了”

对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社工赵霜(化名)而言,“看不到发展的方向”成为这一职业带给她的最大苦恼。  

“内部任职方面,只有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和主任两个职位,升到主任级别就是最顶端。”赵霜认为,考完助理社工师、社会工作师,“也就没有可以奋斗的目标了。”  

而刘云则认为,没有职称和职位,意味着缺乏加薪的因素。“即便努力升到主任级别,每月工资也不过四五千元。”  

在周淑身边,不少社工辞职进入基金会工作。因为“基金会的升职空间会更大些”,而年轻人在工作上总是希望“找到些奔头”。

但在政府层面来看,社工行业仍然大有可为。如北京市表示,正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养5万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500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要达到这一目标,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张悦豪称,目前北京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仅有59家,专业社工不到1000人。而上海市社工协会常任理事李兆伟更是认为,目前,真正在社工机构或组织从事社工职业者,全国不超过两万人。 

或许是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刺激之下,高校不断扩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招生,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长。  

有数据显示,当前,全国约有250所高等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每年培育高校毕业生6000人左右。   

事实上,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社会工作,早在20余年前已在中国播下了“种子”。  

1987年,民政部、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确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随后,北京大学成为国内首开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如今,中国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数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社工制度发达的美国。   

社工专业处于高速扩张阶段,但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却远远不够。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不少授课教师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  

上世纪90年代,姬中宪毕业于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他清晰地记得,彼时,国内实务还没有发展起来,毕业生各谋出路,几乎无人从事对口的专业。   

被忽略的专业性   

“我们几乎一直都呆在办公室里,打印文件、接听电话,帮助领导写发言稿,做一些行政化的事情……有时单位有应酬,甚至还叫我们出去陪酒”  

一年前,周淑在深圳实习的经历让她至今都很不愉快。   

应聘于深圳市的一家事务所后,周淑被派到深圳市一家养老院。然而,养老院却并不希望社工策划、组织活动。   

“在养老院的工作人员看来,不组织活动就不存在老人受伤的可能性。”周淑告诉记者。 

在养老院发挥不出专业性后,上级领导为周淑等社工找到了其他的“用武之地”。 

周淑回忆:“我们几乎一直都呆在办公室里,打印文件、接听电话,帮助领导写发言稿,做一些行政化的事情……有时单位有应酬,甚至还叫我们出去陪酒。”  

对此,李兆伟曾专门提到,国内现有的教学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实务性课程,社工在踏出校门后更应倾向于实务方面的自我学习与培训。   

“更何况,一名专业社工需要大把的时间来接触服务对象,忙碌于行政事务,就会没有时间、精力了解服务对象。”仇玲飞也表示,“目前薪资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进入社工行业的年轻人往往拥有帮助他人的理想,倘若一味地让他们做行政,远离专业,他们的服务热情会降低。” 

“这种情况下,社工可能选择辞职、调岗,甚至被同化,这对社工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她补充道。  

据刘云观察,北京市曾在部分社区设立试点,让一名社工得以从事专业性社区工作。然而,“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很容易被埋没”。 

对于当前国内社工的高流失率,李兆伟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   

2011年,深圳社工流失率达17.6%,其中包括流出深圳或者转行不再从事社工行业,这个数字比2008年的8.4%整整翻了一倍。  

“我对比了一下其他行业的流失率,譬如酒店行业为20%左右,香港每年的社工流失率大约15%,对比而言,内地社工的流失率并不高。”李兆伟称。  

李兆伟随机选择了深圳的一家社工服务机构。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该机构共有130人,其中33人辞职。辞职后,只有5人离开社工行业。  

“所谓流失并不是问题,这恰恰说明社工行业在蓬勃发展,促进人才分流到全国各地。”李兆伟总结道。 

但在法治周末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社工行业的人才流失,却是让不少社工感到无奈而又忧虑的现象。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云多次提到一个故事。有一天下午,她在办公室值班时,迎来了一位老人,这位寂寞的老人与她一聊就是一个下午。  

也正是这种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深厚情感,3年来与刘云拮据的经济状况在不断拔河。离开,信任自己的老人们难免失落,而留下,自己似乎又难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纠结之后,她最终选择了前者。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