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社工机构数量“井喷”后何去何从(5)

2014-07-11 09:56   江门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虽然我市社工机构增长迅猛,但大部分社工机构尚处于成长阶段。随着我市“大民政”工作的推进,社工机构进入成长的关键期,也引发人们的关注:它们能否满足“大民政”中大量政府购买服务的需要?它们能否自身造血良性发展?

专家观点

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原社工专业系主任刘成明教授:

突破社工人才瓶颈关键在于增量提质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转移职能,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方向。随着近年来江门本地社工机构的迅猛发展,承担起越来越多社会服务,专业社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与当前社会需求不相匹配的是,本地社工队伍规模依然偏小,人才缺口较大,而且普遍缺乏实务经验,经验丰富的社工佼佼者为数不多。

至2015年,我市平均万人拥有持证社工人数5人以上。加大社工人才培养力度,推进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是今年“大民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突破社工人才瓶颈关键在于数量和质量,我认为,一方面要加快专业社工培育,另一方面还要强化社工实务经验积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

据悉,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门电大等本地高校均已于2012年成立了社工专业。从职业规划和课程设置上,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在读学生报考社工证。与此同时,政府还进一步鼓励社区热心人士报考社工证,壮大社工队伍。今年我市报考社工证的考生达到2000多人,超过2008年至2013年报考人数的总和。

我认为,对比“从专业型到经验型”的专业社工,从社会渠道报考的这部分社工是“从经验型到专业型”的模式,缓解了专业社工在校学习周期长的问题,有效解决当前社工缺口大的问题。

从数量到质量,专业社工培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更要看重实操应用的经验积累。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操经验,固然是不行的。可如果实操经验积累丰富,而理论学习不足,同样很难更上一层楼。

社工培育在我市还是新事物,学校制定培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有条件引入更多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尤其是突出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操性。譬如,五邑大学就在社工专业试点“三学期”制教学,每学年有6周时间是前往一线社工机构实习,要求将理论学习应用到实操中,以此积累实务经验。

目前,本地高校社工培育最大的瓶颈是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兼备的老师。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控制好当前社工专业教学中,专业理论和实务经验两类老师的平衡配比,一方面仍要继续加强社工专业师资力量的引进和培育,推动专业社工培育发展。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