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社工机构数量“井喷”后何去何从(4)

2014-07-11 09:56   江门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虽然我市社工机构增长迅猛,但大部分社工机构尚处于成长阶段。随着我市“大民政”工作的推进,社工机构进入成长的关键期,也引发人们的关注:它们能否满足“大民政”中大量政府购买服务的需要?它们能否自身造血良性发展?

提升

当务之急是突破人才瓶颈

“随着社工机构成长,承接项目增多,人才引进和培训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张劭芬坦言。结合社工机构孵化经验,付裕也认为,人才瓶颈是社工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一方面,社工人才强调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专业社工因工作量大,发展空间小,从业人员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本地社工机构增长迅速,人才缺口变大,争抢激烈。”因此,强化人员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是当务之急。

除人才瓶颈外,我市老一批社工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后,也遇到了不同的新挑战。成立于2010年的利民社工服务中心是我市首家社工机构,也是目前我市最多分支的社工机构。该机构副主任汤美玲指出,如何继续发挥机构“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发展,是社工机构成长不可回避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走好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道路。”其中,汤美玲认为,社工机构要形成竞争力,就是要依靠自身优势和经验,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形势,设计创新性项目。“只有避免服务同质化,才能继续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从而继续提升社工机构能力。”如利民社工服务中心推出的“圆梦计划”,汤美玲介绍,这项目就是社工在服务中萌发的创意,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实现梦想,如出游、探亲等,“后来我们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随着项目增多和服务范围延伸,“原来的小团队变成了大团队”,恒爱社工综合服务中心副总干事詹翠仕认为,加快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完善社工评估、服务质量、督导培训等制度,必须确保业务拓展的同时,保持社工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理念的统一。”

机遇

20家本土社工机构承接创投项目

作为我市“大民政”工作的侧重点,“养老·助残”公益创投成为我市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活社工组织参与竞争,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平台。此次活动吸引了我市51家本土社工机构参与,其中20家本土社工组织通过专家评审,完成项目签约。

李长才认为,此次公益创投既为社工机构成长提供了机遇,也为社工机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社工机构的发展是我市社会组织培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带动公益类社会组织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李长才指出,当前社区乡镇中不少公益类组织,都因缺乏有效组织管理,而活力不足。譬如,“社区乡镇成立的老人曲艺团,因缺乏活动机会和组织管理,这些组织并不活跃。”

“如果能将社工机构引进社区乡镇,加强这一部分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并策划活动,从而激活这类社会组织。”李长才认为,“这种深入社区开展服务,链接资源,调动更多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就是公益创投所期望达到的最大社会效果。”

而推进社工机构等级评估工作,是评判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市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已出台,面向联合性专业性社会团体的评估工作率先完成,其中7家社会组织获评3A及以上。与此同时,我市社工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评估评分细则也已出台。

记者观察:从初创型社工机构走向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或职能转移,这是社工机构脱离娘胎,取得生命力的开始,标志着社工机构已初步形成造血功能。可随着社工机构数量增多,市场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趋势日渐明显。如何从日益激烈的社工机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保持造血功能,这既是社工机构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