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启动首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

李琦 2022-11-15 10:28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日,四川省民政厅举办了首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开班仪式。该工程对遴选产生的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开展专项培养和跟踪培养,培育一批专业社工领军人才,带动全省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近日,四川省民政厅举办了首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开班仪式。该工程对遴选产生的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开展专项培养和跟踪培养,培育一批专业社工领军人才,带动全省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微信图片_20221115102727

四川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胡建林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什么是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

符合《四川省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四川社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意见》和《四川省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试行)》规定的条件,并经四川省民政厅选拔培养。具体条件如下:

(一)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全职在四川省工作,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二)持有社会工作师及以上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在四川登记,或具有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士及以上学位)。

(三)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身体健康。

(四)除上述所列条件以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高层次服务人才: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满6年,在某一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近五年作为主要负责人平均每年主持过不少于3个市(州)级及以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所主持的项目每年有1个及以上项目被评估为优秀或曾获省级及以上社会工作相关荣誉,个人曾获市(州)级及以上的社会工作相关荣誉。

2.高层次管理人才:具有连续5年以上社会工作项目管理或团队管理经验,作为主要负责人累计管理10个以上社会工作实务项目或累计督导40个及以上社会工作案例,在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督导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所带领的机构/组织曾获省级及以上社会工作相关荣誉,个人曾获市(州)级及以上的社会工作相关荣誉。

3.高层次教育与研究人才:从事社会工作实务、教学、研究5年以上,作为负责人主持过不少于2项省部级及以上的社会工作教学或研究项目,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重要刊物发表2篇以上专业社会工作学术论文,或作为第一作者出版2部以上社会工作专著或教材,个人曾获得市(州)级/校级及以上的社会工作相关荣誉。

如何选拔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

今年3月,民政厅办公室印发了《四川省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方案(试行)》,逐步开展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选拔工作。

推荐申报:4月,面向全省相关省直部门、高校院所、社工机构、社区等部门(单位)组织开展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申报工作,各地各单位 104名申请人踊跃报名。

初选初审:6月,组织对推荐人的工作年限、项目经验、突出成绩进行严格初审,最终择优确定76人进入专家评审环节。

专家评审:7月,组建由社会工作领域专家、相关省直部门人员等组成的人才遴选评审组,负责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经历申请人自我陈述、专家提问申请人答辩、专家打分和集体评议等环节,按照专家评审打分从高到低顺序选取30名社工人才纳入培养。

怎么培养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

民政厅建立人才信息库,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培训,每年遴选30名左右的社工人才,分高层次服务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高层次教育与研究人才3个类别进行选拔培养,实行考核淘汰机制,对量化考核获得“优秀”等次的,按程序确定为高层次人才并颁发证书。

专项培养:坚持学习培训和实践运用相结合。学习培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研讨、实地调研、课题研究等方式,强化培养对象的政治意识、熟悉政策文件、夯实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研究方法、更新服务理念。实践运用是通过组织培养对象参与社会工作标准、文件、政策的研究和咨询,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跟踪培养:将高层次人才纳入人才信息库管理,建立高层次人才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平台,引导持续进行在职学习,完成规定自学任务,定期报送学习成果等,通过案例评选、成果交流等形式,引导总结提炼实务经验,创新专业方法。

如何发挥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引领作用四川省高层次社工专业人才将积极融入服务四川社工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实施“五社联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川渝合作等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推动四川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支持创新、专业实践创新,带动省内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据悉,近年来四川省民政厅大力推动市域四级社工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服务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为强化社工专业人才支撑,不断提升社工服务体系专业化水平,积极构建符合四川实际的“高端人才为引领、持证社工为骨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社工为基础”的社工人才梯队。

截至目前,全省社工人才总量已达14.7万人,超过4万人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2022年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人数达4.7万人,通过考试1.13万人,创下自2008年开考以来报考人数、实考人数、通过人数“三个新高”。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