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事多考核多 南京千名大学生社工5年走了一半(2)

2014-10-14 10:01   人民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南京市2009年公开招募的1000名大学生社工,目前已经离开了近一半人。扬子晚报记者近日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薪资待遇因素并非社工离岗的主要原因。记者调查发现,“不适应”基层、工作压力大,考核标准高,甚至太年轻都是导致一半社工离开的原因。

为什么坚持?渐渐挑起社区的大梁

那么,坚持留下并逐渐担起社区主要职责的社工怎么想的?

记者了解到,以建邺区为例,当年那批留下的36名社工中,有一人被居民选举成为社区主任,还有13人被推选为副主任。在其他区,当年招聘的大学生社工渐渐挑起社区的大梁,除了社区里基本的救助、保障、保洁等工作外,有的还利用所学或计算机特长,尝试开发社区管理软件,对居民信息档案电子化,帮助街道和社区进行智慧管理。

新街口唱经楼社区社工王刚,不仅担任社区支部书记,还经常出现在各类公益组织活动及论坛上。原来,他代表社区组建的最关注高龄独居老人的“夕阳天使”公益行动,获得了市公益创投资金帮扶,每月发动社区中小学生志愿者上门为独居高龄老人送生日蛋糕。“社区杂事确实多,不仅到居民家耗时费力,即便坐在办公室,也要处理干不完的麻烦事,关键看你怎么想的。”王刚表示,作为男社工,家庭压力很大,但他和妻子对这份工作早就做好心理定位,他们更希望能在基层岗位上干出一点成绩,也历练自己。

一名留下来的社工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新毕业的大学生只能拿到2000到2500元月薪,就业形势紧迫,自己算不错的了,眼下跳槽的成本很高,到其他地方结果很难说。

深度追踪

居民PK大学生:各说各的理

2009年南京出面公开招聘千名社工,是政府为减轻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出的新举措,尽管社会学或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只占当年招募者的10%,但他们为现代社会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年轻人也因此而获得就业机会。这种全市统一招聘的形式仅这一年,此后由各区自己招募,这是什么原因呢?记者调查发现,眼下城市社区正处在一个新老交替时段——现代与传统的管理思路及模式并存,加上当前老龄化社会下服务主体更多是老人,居民对年轻社工一时还难以全面认可,年轻社工对岗位有抗拒感。

住在新街口的马老太对大学生社工不太中意:他们哪里是干居委会工作的,戴着墨镜、穿着高跟鞋,手上玩着数码产品,都不往我们身上瞧!大家经常去社区活动室,以前见到居委会的人还经常聊几句,现在满眼都是“年轻白领”,坐在电脑前专心致志的样子,张家长李家短想和他们聊也没了兴致。

但年轻社工观点相反,秀气白净的南京艺术学院毕业的社工小刘说:每次社区在玄武湖或紫金山搞大型活动,我都是主持,刚开始时台下居民扯着嗓子问:“漂亮的主持人哪里请来的啊?”知道就是自己社区的,一脸的自豪呢。以前的居委会都是一帮退休的老人“主政”,现在的社区不是这样,年轻人不仅可以干他们的活,也可以干他们不能干的。

比如人口普查登记,几个人几个晚上就把社区所有居民的信息输入完成,街道还表扬了我们。而由我们几个参与做的“智慧街道”软件,真是让从前的居委会大妈惊艳到了。至于居民们对我们外表穿着等方面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什么需要解释的,我穿高跟鞋戴墨镜,一样把事情给做了。

建邺区国泰民安社区朱华福,他曾带队获得全国和省市各种模范社区奖的老主任,他客观地分析说:有些事确实年轻人不可替代,但与居民套近乎,年轻人不占优势。这几年社区老主任也在努力身体力行带头做示范,但还有个时间段。

记者了解,按照每300户配备一名专职社工的要求,面对不断离开的社工,街道和社区不得不零星地招募,一些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中年人被重新看好。玄武区民政局副局长汪拥政认为,大学生选择社工更多出于就业前途考虑,居民呼唤的是能帮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形成一对矛盾。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