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
创新赋能 蝶变跃升
构建镇(街)社工站全闭环培育发展体系
2020年,海宁市在浙江省率先实现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运营全覆盖。2021年,海宁又将镇(街道)社工站提质增能作为市民政局年度一号工程,创新实施“一季一赛”比拼制,建立季度排名通报制,强化项目社工备案制,出台“SPPE”综合评价制,全面构建了镇(街道)社工站从硬件建设、团队运营到绩效评价的“建、管、评”全闭环培育发展工作体系。
一、拉高标杆“建”,打造辨识度高的社会工作站
海宁以“高于省市标准、新于先发地区”的理念科学谋划建站工作,超前超额完成全省社会工作站建设民生实事项目。
一是场地标准高。充分整合资源,将已有镇街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与社会工作站“二合一”统筹改造升级,按照每个社工站点专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标准,设置综合接待区、居民会客区、红社代办区、三务公开区、专业服务区、公共活动区等功能区块,个案室、小组室、多功能室等一应俱全,全市目前已建成专用面积12700余平方米,并明确“四统一”标准,即统一对外名称、统一服务logo、统一全科接待、统一项目设置,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工作站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团队配备优。每个社工站按照“64330”要求配备运营团队,即不少于6名全职社工,其中持证社工不少于4人,运营团队为海宁市外的必须拥有3A及以上资质且有3人为本土新招培养对象,每名社工必须发展5名常态化志愿者,定期开展专业化培训。创新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专职社工“四岗十一级”薪酬体系,按照“一岗一酬,岗酬相适”的原则,保障项目社工基本报酬。目前,全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内的112名项目社工已全部执行“四岗十一级”薪酬体系,进一步保障了社会工作服务队伍的稳定性。
三是职责定位准。社会工作站统筹辖区内各村(社区)民生微项目、社会组织公益微创投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按照社区营造类、生活服务类、文化活动类、公益慈善类等梳理“需求清单”。以“1”个核心引领(党管社工人才),“2”个领域治理品牌(社区和社工),“3”个民政基础项目(聚焦困难家庭、困难老人、困境儿童)和“X”个特色自选项目,设置“123X”模式“项目清单”。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探访6738次,个案156例,小组112次,社区活动706场,服务39486人次,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二、提质增能“管”,打造显示度高的社会工作站
一是专业督导增能。采取“个别化督导+集中督导”相结合的方式,每月利用“线上+线下”的授课机制,为项目执行社工搭建实时互动求知平台,解答专业困惑,提升实务能力,引导社工站发掘、整合、链接相关社会资源,建立起问题资源库100例问答、专家资源库教授25名、项目资源库公益骨干121人,培育专业督导人才24名,推动全市500余家社会组织与229个村社区779个网格结对服务,实施公益创投服务项目294个,网格覆盖率100%,进一步增强了社工站的服务资源和社工的专业能力。
二是专业比拼激能。策划“一季一赛”活动,围绕赛蓝图、赛能力、赛进度、赛成果四个方面,每季度组织一次专业PK赛并对获得前三名的给予优胜红旗奖励,四个季度总成绩纳入市委市政府对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以此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提质的目的。通过“线上晒、线下赛”,帮助社工站厘清年度工作思路、明确服务举措,推动社工项目按照预定方向落地。
三是专业服务赋能。精心策划特定困难群体的专业社工服务项目,特别是注重与民政困难群众探访服务制度有机衔接,重点围绕困难家庭重度残障人士、重病患者、社会散居孤儿、困境儿童、缺乏关怀照料的高龄、空巢、独居、孤寡老年人以及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等重大变故的高风险对象、重点对象,及时提供专业服务,确保重点对象月探访率达到100%,高风险对象第一时间走访到位,实现社会工作站团队服务能力与特殊困难群众探访关爱效果“双提升”。
三、定性定量“评”,打造满意度高的社会工作站
以整体智治理念为引领,强化数字赋能,为社会工作站服务项目提供动态监测、评估和管理服务。
一是人员诊断性评价。加强专职人员备案管理,所有项目社工在入职前均要填写公益服务承诺书,承诺项目周期内因个人原因需要离职的必须提前一个月提出申请,在岗位补员完成后方可离职(前后期限最长不超过两个月),以此确保项目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社工站人员在项目立项后、中途变动后一周内必须到民政局备案、对未按规定执行的机构由购买方按规定收回部分购买资金,对未按承诺执行的社工,由市民政局纳入行业失信人员名单,限制当事人两年内不得从事社会工作相关岗位,对承接机构在项目周期内出现人员变动大的由市民政局对其作出黄牌警告。
二是项目全过程评价。开发“海宁智慧社工云监测”系统,对全市12个镇(街道)的运营团队和74名专职社工以及87个专业服务项目全部纳入云上监测,社工服务轨迹清晰可见,社工服务过程实时监测、项目评价自动生成,购买方和市民政局随时可以通过云平台查询,从项目的需求发布到结项实行全过程监测与评估,杜绝了一个注册社工运行多个项目、机构不按计划书实施项目等常见监管难点,真正实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线上监测与评估。同时,创新建立社会组织“三务”公开制度,每月15日定期公开项目执行、财务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站点系统性评价。科学设定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运营SPPE评价办法,提出23项评价指数,重点围绕规范建设(Standard)维度、专业运营(Professional)维度、项目策划(Planning)维度、服务成效(Effect)维度四方面,以“赛马”方式进一步压实各镇(街道)主体责任,确保社会工作站服务成果高质量。在项目中期和末期,选择项目实施领域相关部门以及服务对象,以电话、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全方位了解部门、服务对象对社工站项目实施过程、结果的满意程度,全面客观做出“SPPE”评价。对项目运行良好的,按照项目实际投入和绩效评估情况给予40%的市财政补助,最高不超过30万元,以奖代补提升镇(街道)社工站规范化运行的综合成效。
四川成都
谋深做实 全域推进
着力提升基层民生保障服务水平
四川省成都市全面落实民政部乡镇(街道)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要求,打通政策堵点,疏通资源障碍,畅通服务渠道,连通人才支撑,加快构建社会工作服务“四级网络”,有效提升基层民生保障服务水平。
一、提高站位,统筹推进,把准社工站(室)建设方向
(一)高度重视,明晰思路。成都市委、市政府将社工站(室)建设列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纳入“做好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后半篇’文章”和为民办实事民生目标,市领导亲自部署,市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多次研究社工站(室)建设工作,有效打通政策堵点,确定“养事不养人”的总体思路和政府主导、民政统筹、部门协同、镇(街道)推动的原则,采取项目化推进、社会化运行、专业化服务、规范化管理的方式,推进社工站(室)建设。
(二)因地制宜,系统谋划。成都市辖161个街道、100个镇和1749个社区、1294个村,城乡发展不均衡相对凸显。成都市充分考虑城乡民生服务对象分布和基层服务力量现状,以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牵引,突出区域特色、统筹谋划,坚持示范引领、分级实施,全域推进社工站(室)建设。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制订《成都市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建设实施方案》,计划1年建成、2年规范,以实体化建站方式,建设市级社工支持中心、区(市)县社工总站、镇(街道)社工站、村(社区)社工室,推动形成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二、整合资源,引领全域,构建社会工作服务“四级网络”
(一)三个整合,汇聚建站合力。一是整合服务人员。支持200多家社工机构承接站(室)运行管理,吸纳6000余名持证社工开展服务,整合镇(街道)和村(社区)专职社工协同服务,引导民政协理员、妇联主任等基层人员参与服务。二是整合服务载体。整合原社会关爱援助站点、基层服务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载体,利用“两项改革”后镇(街道)和村(社区)空闲服务场所设置社工站(室)。三是整合各方资金。全市财政预算专项资金1.2亿元;民政部门整合养老、社会组织、社工服务资金,使用关爱援助站点建设资金和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约2.2亿元;社治、工会、妇联、残联等部门整合资金3.5亿元。
(二)两个引领,促进建站规范。一是党建引领。安排基层民政人员或专职社工兼任社工站(室)站长或主任,把握站(室)建设正确方向,统筹体制内外政策资源,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支持站(室)开展服务。二是示范引领。鼓励探索创新,支持8个区(市)县争取省级资金补贴,遴选700多个站(室)服务项目进行补助,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群众认同”的示范站(室),涌现出温江区“微光社工”、龙泉驿区“社工驿家”等服务品牌。
三、厘清边界,精准发力,提升基层民生保障服务水平
(一)三个明确,优化服务供给。一是明确“为谁服务”,围绕民政下沉服务事项,以民政服务对象为重点,逐步向其他民生领域延伸,分级分类提供精准服务。二是明确“谁来服务”,行政性工作由各区(市)县民政部门、镇(街道)、村(社区)按规定落实,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服务、残障服务等领域的辅助性工作及专业社会服务可由站(室)提供。三是明确“怎样服务”,针对民政等民生服务对象需求,运用社工专业理念,制订服务计划,采用家庭支持、社区融入、能力建设、心理疏导等专业方法,实现辖区服务“零距离”“全覆盖”。
(二)“三化”制度,回应服务需求。一是“对象精准化”,依托社工站(室)精准识别对象、精研各类政策,分类管理、一人一案,对困难交叉、政策叠加享受的对象,建立个性服务档案,点对点帮扶。二是“服务精细化”,成都市将基层民政服务细分为8大领域、45大项、130小项,明确服务事项、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如探访空巢独居老人,了解生活生产和身体情况,每月至少2次。三是“方法专业化”,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改进传统民政服务方式,帮扶受助对象自我造血、恢复社会功能,引导其走出困境、融入社会。
四、高效运行,专业支撑,不断提升社工站(室)服务质量
(一)强化管理,提高站室效能。一是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统筹、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支持社工站(室)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工机构等专业社会组织运行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财务内控措施,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和服务流程。二是突出实效实绩,采取本级自评、上级考评、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定期开展站(室)服务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拨付资金、续签合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三是支持区(市)县搭建站(室)服务信息化平台,集成区域民政等民生服务对象需求,派送服务信息,实施服务管理,优化供需对接,形成“菜单式”服务效应。
(二)专业支持,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开放督导人才资源,建立督导共享机制,将站(室)内部督导与外部督导有机结合、联动服务,有效提升督导服务水平。二是打破服务条块分割,建立“前台全科式、后台专业化”服务机制,由“前台”受理群众诉求,“后台”服务团队提供专业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三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建立站(室)培训机制,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惠民政策为重点,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培养、交流学习等方式,全周期提升社工服务能力和政策水平。
广西贺州
党建引领 “五社联动”
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步伐
广西贺州市以党建为引领,“五社”联动,积极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和社工队伍建设上新台阶。 2020年以来,贺州市已建成社工站28个,覆盖全市40%以上的乡镇(街道),实现县(区)全覆盖。
一、坚持东融引领,探索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2019年7月,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与贺州市民政局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成立了深贺社工党建联盟,在其帮助下,贺州市近年来社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创新制度模式。贺州市民政局联合组织部门制定社会工作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了全市社工站管理的系列工作制度,并以市人才领导小组名义下发了社会工作人才的激励政策文件。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深贺携手先后在深圳、广州、贺州组织举办社会工作专题培训班,邀请了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等人来贺开展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本土社工的综合业务水平。
三是创新督导模式。贺州市引进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温馨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龙华区启明星社工服务中心、深圳市新现代社工服务中心4家5A级社工机构为本市乡镇(街道)社工站提供督导、培训服务,充分发挥督导的行政功能、教育功能和支持功能,帮助驻站社工获得专业成长,确保社工站试点项目取得预期成效。
四是创新管理模式。为了精准化、动态化服务群众,贺州市民政局筹资开发了“贺州智慧社工”信息系统平台,上线以来,既方便社工站入户调查实时录入服务对象有关信息,精准把握需求,优化供给结构,又能实现全面监管、督导社会工作服务过程,还能展现“五社联动”志愿服务队工作内容,困难群众也能在平台反映诉求。
二、坚持示范引领,社工站建设取得新进展
2020年初,自治区民政厅安排贺州市3个县(区)试点建设20个社工站,其余的2个县也强烈要求建设社工站,贺州市民政局筹措130多万元增设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以及3个移民安置点社工站,全市40%以上的乡镇(街道)有了社工站。
一是开展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如八步区八步街道社工站开展困境儿童四点半课堂,通过社工+志愿者模式,周一至周五开设课业辅导,周末开展兴趣课堂、安全教育等,破解困境儿童家庭教育之困。
二是开展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如钟山县公安镇社工站,为留守老人开展健康知识培训,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健康,普及健康知识。
三是开展社会融入引导等服务。平桂区移民安置小区有近3万从山里搬迁出来的土瑶群众,留守儿童与老人占了人口的1/4。贺州市连续2年采购社会工作服务,由社工进驻小区开展群众适应城市生活引导、老人和儿童文明素质提升等各方面的工作。
三、坚持舆论引领,社工站宣传取得新成效
2020年以来,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贺州市精心策划社会工作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共开展24场线下活动,创作了《这就是贺州社工》等社工短视频11个、社工故事15个,共有1.5万多人次参与活动。用宣传单、展板、互动游戏、问卷调查、志愿者招募等多种形式,宣传社会工作和乡镇(街道)社工站服务,村民看到了服务成效,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不断提升。
四、坚持党建引领,社工站服务模式取得新突破
每个社工站仅有2-3人,链接和整合资源基本局限于本乡镇(街道)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小型超市。为增强社工站服务能力,贺州市民政局联合宣传部策划组织“党建+‘五社联动’志愿服务活动”品牌,以乡村振兴和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由市直机关10个部门牵头分别组织10名固定的志愿者到10个试点村经常性开展服务,以城带乡,带领农村群众“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志愿服务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留守老人(特困老人)党史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宣讲、文明宣传教育等系列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如市志愿服务二队在六一儿童节前夕,联合市民政、妇联、社会组织等多个单位,到八步区信都镇平龙村开展了党史教育、未保法宣传、防溺水、健康知识宣讲和游园等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队根据驻点社工站收集到服务对象的需求,链接物资或政策援助,使得服务更精准。目前,全市共开展“五社联动”志愿服务活动15场次,服务群众10000多人次。
云南红河
搭平台、建阵地、强素质努力推动红河专业社会工作创新发展
云南省红河州高度重视,州、县、乡三级联动,围绕“一坚持、二个到位、三项整合、四个引领、五个衔接”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力推进社工站建设落地落实。截至2021年5月底,全州13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覆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强化“一个坚持”,做到高政治站位
充分认清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重大意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党的建设,把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作为宣传党的思想、传播党的声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和政府爱民惠民政策的民政基层服务一线阵地。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优势,持续推动党建引领社会工作的全面开展,打造一支可靠、可信、可用的社工人才队伍,为百姓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切实让人民群众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二、强化“二个到位”,做到高层次谋划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红河州高度重视社工站建设,分别成立了州、县、乡三级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社工站建设有人抓、有人建、有人管。在州级财政资金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从2021年州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360万元,按照每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不少于2万—5万元的补助标准支持,为社工站建设启动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二是业务指导到位。制订下发《红河州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对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人员配备、场所标准、经费保障、实施步骤等作出明确细化,按照“一年覆盖、两年规范、三年提升”的工作思路,逐步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采取线上交流互动与现场指导整改相结合方式,与各县市民政局、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基层一线社工共同探讨社工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社工站建设不达标的,及时督促现场整改,确保了社工站建设全覆盖有质量、出效益。
三、强化“三项整合”,做到高效率推动
一是整合办公资源。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民政服务机构等现有的场所设施,整合办公服务场所,135个乡镇(街道)98%的社工站场所均为独立办公,2%的社工站与民政所(站)合用办公,办公场所达20平方米以上,服务场所达80平方米以上,统一配备硬件设备,统一悬挂“社会工作服务站”标牌、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服务内容等。
二是整合人才资源。以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助理员、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儿童主任、驻站社工等政府购买现有服务力量为骨干,充分吸收符合条件的本地基层妇联、残联、教育、司法、卫生医疗等各类专业人才资源,配强“软件”,组建了共计1989人的乡镇(街道)驻站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配强专兼职站长、副站长各135人,实现服务有阵地、服务有人才。
三是整合服务资源。社工站重点围绕基层现行开展的社会救助、为老服务、儿童关爱、社区治理、社会事务、志愿服务、社区矫正、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开展多样化综合性服务,不断提升社工站专业化服务水平。
四、强化“四个引领”,做到高标准建设
一是人才引领是关键。高度重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以高校教授学者、社工机构管理人才、中级社会工作师优秀人才等专业人才为重点,建立了红河州社会工作专家智库和优秀人才库,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持证人员的作用,注重培养和使用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助理员、协理员、儿童主任等通过提升能力转化成为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鼓励支持基层民政助(协)理员队伍积极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力争通过3—5年时间,社工站持证社工率达80%以上。
二是专业引领定方向。坚持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支撑,凝聚多方合力,组建红河州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督导团队,对全州135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建站运行、专业指导、业务提升等进行督导服务。每个县市重点扶持培育1家高质量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丰富为民服务实践,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方法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三是试点引领明目标。按照每个县市打造1—2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示范亮点的要求,依托红河学院、红河州协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挥专业服务优势,在每个县市择选1—2个乡镇(街道)做为示范亮点,集中力量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工作指导,协助试点社工站投入运行并有效发挥作用提供实践经验,在全州范围内进行推广。
四是志愿引领做补充。各乡镇(街道)均建立了“社工+志愿者”互助互联工作机制,同步挂牌成立了乡镇(街道)志愿服务站,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利用志愿者庞大的人才资源,引导和组织志愿队伍、志愿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五、强化“五个衔接”,做到高质量发展
一是社工站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社工站建设工作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融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特长,协助编制村庄规划、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社工站工作与社会治理有效衔接。推动社会工作服务由民政领域拓展到社会建设领域,由特殊困难人群延伸到有需要的人群;积极协助基层群众强化民主法治观念、掌握议事协商方法、合理表达意愿诉求,推动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是社工站工作与“十四五”规划有效衔接。科学谋划好“十四五”规划,把社工站建设、工作、服务等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聚焦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
四是社工站工作与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有效衔接。主动融入当前红河州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绿色食品牌、绿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战略发展新格局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职能作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使社会工作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补充力量和政府服务的有效延伸,从而在服务中实现管理。
五是社工站工作与其他领域服务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在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组织广大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