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延伸
社工补缺最需要啥样人?
“30多岁、沉得下心最理想”
招考权下放街镇,以及选任等方式的推行,让居委会在选人、用人方面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补缺”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究竟什么样类型的人员,是目前社区居委会最需要的?
“要招就招年轻的,岁数太大的建议不考虑。”马连洼街道菊园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亚芳明确表示。“社区工作已经不像几十年前,大爷大妈组织居民上街搞搞卫生那么简单了。现在都是网格化管理,发现问题、上报问题,很多都得靠计算机。很多退休老人虽然有服务社区的热情,但是这些信息化的东西不灵。况且,居委会时不常要入户走访,白天居民不在家,经常要晚上上门。这楼上楼下的,老年人体力也跟不上。”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王亚芳看来,在社区工作并不轻松,如果要补缺,30多岁的年轻人最合适。具体到本社区,如果是能歌善舞、具有文艺天赋的人才,那就更理想不过了,“可以把现在松散的社区文体队伍统管起来,定期组织文艺节目,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紫竹院街道车道沟社区居委会主任王俊也认为,30多岁是选任人员最理想的年龄段。她进而补充,如果是本社区招人,30多岁、居住在本社区、已经成家有孩子的居民会更受欢迎。
“这部分人相比之下更能沉得下心,不会随随便便辞职离岗。”王俊说,目前,很多社区闹人才荒,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人员流动性太大,“说实在话,社区待遇并不算高,如果没有对社区工作的一腔热爱,很难留住。”
在人员的具体素质方面,王俊表示,学历最好达到大专以上,人品一定要好,接待居民办事要温和,有礼貌,不能起急。
很多普通居民也表达了类似的愿望。居住在中关村街道的王娟告诉记者,到居委会办事,就怕工作人员态度不好,甭管办得了办不了,总耷拉着脸,让人感觉特别憋屈。还有就是扯皮,“这个我们办不了,你得问街道”,一个普通老百姓知道该问街道哪个部门?既然居委会是为居民服务的,工作人员就要有奉献、服务精神,哪怕不在自己工作范围内,能帮忙的一定要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