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刮起“社工风” 本地化社会工作推进模式

2014-01-16 13:53   公益时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对于政协工作而言,社工是个新领域,“社工风”的刮起离不开担任合肥市社工协会首任会长的现任合肥市政协主席董昭礼的影响。

合肥刮起“社工风” - 中国社工时报 -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平台 

社工服务社的办公室很小,但却向合肥蜀山区的大多数街道派驻了社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工工作

最近一周,安徽省合肥市的包河、肥西等区县陆续召开了2014年的“两会”。在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们第一次在政协报告中听到了社会工作、社工等内容,一股强劲的“社工风”在合肥的各个角落刮了起来。

对于政协工作而言,社工是个新领域,“社工风”的刮起离不开担任合肥市社工协会首任会长的现任合肥市政协主席董昭礼的影响。

合肥市社工协会成立于2012年4月17日。据合肥市民政局调研员、合肥市社工协会秘书长陶梅煚介绍,准备成立协会时有两套方案,一套民政局长当会长,一套请市领导,商量很长时间,决定请董昭礼主席。合肥市之前就有成立大的协会请市领导担任会长的惯例。董主席同意了邀请,经过组织程序,正式担任了市社工协会的会长。与此同时,合肥市委组织部、合肥市财政局、发改委、民政局等18个部门成为社工协会副会长单位。民政局局长担任执行会长。

据协会秘书处介绍:协会制定了副会长单位职责,依据各单位的职能职责在相关领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有些事情民政部门难以协调的工作就发挥副会长单位作用,得以解决。比如《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4+1”文件等出台。市民政局局长张炜非常重视社工协会工作,把协会工作和民政局社会工作结合起来,把责任目标分解到各个处室。

除此而外,市社工协会建立后还将推动组织网络的覆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以协会名义给县里主要领导发函,某某县委并某某书记,直接写到名字,讲明成立协会意义,建议什么时候成立,市民政局给县区民政局发通知,要他们主动向县委区委汇报。上下联动,一结合。互相有一个促进。”陶梅煚强调。

街道、乡镇及社区社工协会的建立则主要由区县推动。包河区社工协会会长、区政协主席郝力群介绍了该区所采用的督查落实机制,“我们将2013年确定为全区社会工作协会建设年,要求6月份全部完成协会建设。成立了一个督查小组,由协会会长、分管区长以及民政局、组织部等职能部门组成,开展联合督查,主要督查协会成立情况,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

行政推动的效果是明显的.在合肥市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在协会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2013年4月,合肥市4县4区1县级市均成立了社会工作协会。在随后的三个月内,庐阳、包河、瑶海、蜀山四个主城区的街道也全部成立了社会工作协会。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协会组织网络体系。新站开发区则于2013年10月10日成立首个开发区社工协会,

社工实务是基础

如此迅速的组织网络覆盖速度不仅令他人惊异,经历了这一切的陶梅煚秘书长也多次表示没想到会这么快。

合肥市早期社工机构的创办者,合肥工业大学教师周军分析,原因在于,虽然是行政推动,但并不是一刀切,而是先在一些有经验的地方做试点,一开始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街道则是琥珀街道、西园街道优先,都有基础,有示范带动作用。行业组织建设有一个因地制宜的过程,让人看到不仅是成立了,还能看到成立了什么人来做,发挥什么作用。

这一点得到了包河区社工协会秘书长、包河区民政局局长蔡芳的印证。据她介绍,包河区开展社会工作的雏形2008年就已出现。“当时是在南湖社区开展儿童阅读服务,只是一个项目。后来越做越大,不断有居民带着孩子要加入,11月份觉得有必要向其他社区推广,由周军老师发起成立了包河区第一个,也是安徽省第一个社工机构——包河区及人社会工作服务社,把项目向其他街道社区推广,2009年做到6个社区。2010年从儿童领域向其他领域发展,做养老服务。先从一个志愿服务项目开始,即困难群体居家养老,那时没有资金,靠发动志愿者,及人设计项目。做到2011年,全国老龄办推养老信息化试点,我们争取了这个试点,区政府拿了一笔资金,在包河区开始试点做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明确列入财政预算。之前做的碎片化的社工实务逐步有了体系,又成立了在合肥市注册、工作内容主要在包河区的爱邻社工服务社。2011年基本上我们的社区的社工实务工作已经是系统化、成体系的,基本的机制已经建立了,常态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几年的社区实务工作基础,再加上志愿者的队伍也已经集合起来了。2012年在市社工协会的推动下,包河区社工协会成立了,也是包河区社工实务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一种必然。”

蔡芳指出:“政府推动起了一个媒介作用,成立过程会员的组成也不是行政命令必须参加。我们当时发了征求意见表,协会成立了,章程是什么,未来要做哪方面的事业,大家自愿加入,反馈意见,不愿意加入不强求。单位会员,社区自治组织,乡镇街道政府部门,也有一些区政府的组成部门,从事社会事业,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社保部门,群团组织,共青团、妇联、工会、司法的这样一些部门,另外还有一些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中在社区草根组织,自娱自乐的一些组织,另外社工机构,公益性社会组织,类别比较全面。”

合肥市首家街道级社工协会——2012年6月成立的蜀山区西园街道社会工作协会的成立同样如此。据其会长、西园街道工委书记彭兆耀介绍,在成立协会之前,西园街道作为蜀山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试点街道,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方面做了些探索,重点培育了社区里的居民自治、公益、文体康乐三类社会组织,有20多家。在这一过程中,总感觉政府做这件事发不上力,在与专业社工机构交流怎样有序建立各类组织后,他们提出是到了成立社工协会的时候了,当时就把社会组织负责人,原有的一些组织如民调机构、计生协会等纳入进来。因为提出要发挥街道引领作用,就选举他担任了会长。如今,西园街道为所有社区都购买了社工岗位,由专业社工培育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已经形成了社工引领、社居委支撑、社会组织补充的服务模式。

政府与机构目标融合是关键

从包河、蜀山等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以及社工协会的成立过程可以看出,合肥速度与社工机构服务社区的定位有着重要的联系。

谈到社工机构的使命,周军老师颇为激动,“我们认为社工是服务老百姓的,老百姓在哪,主要在社区,所以社区是社工服务的大舞台,各种人群都接触得上。社工定位是什么,价值体现在哪,目标在哪?应该是社会服务体系,过去没有,对服务对象要了解接触,对需求要把握,服务形式要设计,资源要整合,流程要跟踪改进,系统工程,行政人员不合适,具体的社会组织的具体服务人员不合适,社工干这个活。”

作为爱邻社工服务社的理事长,周军在包河区建立了区、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他还在推动包河区滨湖世纪大社区的社工介入社区自治项目。据该社区束主任介绍,她们在推进社区自治工作时,发现去行政化后,社居委因为没有资源极易被边缘化、虚无化。居民没有在类似单位的工作经历,自我生长具备自治意识与能力十分困难。在社工机构的帮助下,她们引入了社工介入社区自治项目。从观湖居委会开始做起,由社工策划活动,让居民走出家门通过活动互相认识,同时发掘社区能人,进一步搭建社会组织,逐步引导他们服务居民。在此基础上成立专委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进行监督。居民从被动参与到自发组织、积极监督,社区自治有了可能。2014年,她们计划将这一项目推广到下辖的所有社区。

承接政府购买社工岗位,向包括西园街道在内的蜀山区6个街道派驻了社工的民生社工服务社,则在机构使命中写明:以积极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以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民服务、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居民服务效果、满足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服务需求为目标。

民生社工服务社理事长毕兰凤强调,社工机构在工作中一定要考虑居民需求是什么,基层政府需要做什么。

社工机构对社区、对社会服务体系的关注,恰恰与政府的关注点重合。2011年3月,“社会管理创新”一词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1月,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合肥市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自然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合肥市社工协会副会长、市民政局副局长曹晓红指出,合肥近几年经济有了质的飞跃,经济发展要同社会发展同步进行。目前合肥市的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2%,流动人口300万,迫切需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社工协会的成立是很自然的事。过去我们有老三社——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救助,现在则是新三社——社区、社团、社工。

王锡友也表示:“合肥市委政府把合肥市定位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叫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与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存在差距,问题就来了,自然而然催生了协会的产生。它要解决问题呀,实现人们的美好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合肥市全力推进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对社区、对社会服务的共同重视使社工工作与政府工作实现了融合,“协会的工作也是民政局的工作,互相促进,互相配合,协会跟政府部门这是一个双融合,双促进,双推动。”王锡友强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