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组织:一个“若隐若现”的庞大群体(2)

2014-07-15 09:20   中国青年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日,中国青年工作蓝皮书(2013~2014年)《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蓝皮书”)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本关于城市青年社会组织运行状况的专著。

依托网络运行特征突出

“依托网络运行,这是青年社会组织运行中最大的特点,也是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地方。”刘俊彦说。

新媒体给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和支撑。通过网络组织发起活动,组织成本几乎为零,建立组织、开展活动几乎成为人人可为的事。调查数据显示,参加较多的网络青年自组织依次为:QQ群、飞信好友、微信好友、人人网、微博粉丝、YY、新浪UC、CF游戏战队。

这些网络青年自组织可以分为兴趣爱好型、情感交流型、学习求知型、游戏娱乐型、社会实践型、公益服务型、地域亲缘型,其中以兴趣爱好型和情感交流型为主。

虽然数量和类型很多,但大多数网络青年自组织呈现明显的松散性特点,往往没有负责人,成员加入几无准入条件,登记程序不严格,这使得网络自组织的质量良莠不齐,组织成员的素质参差不一,组织中所发布或共享的信息内容有时会比较低级,组织缺乏相应的稳定性。

也有运行不错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如“人力葵花同学会”。“这些同学都不是普通人,他们都有较高的学历,来自不同行业,他们现在或将来都是各个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的经理或总裁,大家成立一个群便于培训结束以后继续保持联系,共同学习提高,整合资源,互相帮助。”组织者介绍,成立3年来,“人力葵花同学会”先后组织了大小40多次活动,在密集时甚至每周组织一次活动,活动类型也从早期的联谊活动为主到后来的联谊、职业培训、专题学习、企业咨询等多种类型并存。

活动充满创意,吸引力强

在王鹏看来,这次调研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这些青年社会组织的活动,“活动设计得很丰富,充满创意,比体制内组织的活动吸引力更强,有很多先进的理念是我们团组织应该学习的。”王鹏说。刘俊彦也认为,“蓝皮书”不仅把这种现象用数据进行了分析,还对其背后的原因——当代青年为什么乐于加入自组织进行了理论分析。

调查显示,青年社会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受欢迎比例为84.1%,不受欢迎比例仅占2.7%。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的平均次数为一年6.5次。不同类型的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在参与组织活动方面,存在差异。公益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活动次数最多,去年平均参与活动次数为7.1次。其次是职业群体类青年社会组织,成员参与活动次数的均值是5.2次。

虽然青年社会组织相对松散,但是它们植根于社会最基层,在开展互益性、公益性服务时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青年,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如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推出的“赶碳号”项目,通过开发桌面游戏、网络漫画、低碳实践、自然体验等多样化的互动体验服务宣传环保,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公益。

“他们在活动中加入了平等、尊严、自由、民主这些青年人喜欢的元素,参与的青年有主人的感觉,玩得很快乐。”王鹏说,“这些青年社会组织可以成为社会的稳定器,通过积极的正能量的宣传,青年对社会的情绪发泄就会少一些。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因为有些自组织,立意是不完全正确的”。

从调研数据来看,青年社会组织以体制外青年为成员主体,这与目前青年的就业情况是一致的,当党团组织提供的组织形式不为他们所喜闻乐见,他们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通过‘蓝皮书’,我们希望社会对青年社会组织的了解更加深入,推动共青团更好地开展与青年社会组织相关的工作,也希望通过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为我们的制度创新作学术上的努力。”刘俊彦说。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本文导航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