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推动社会工作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下)

2019-11-18 12:13   河北新闻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服务农村特殊人群、服务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社工的加入,给乡村带来可喜变化,并逐渐成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丰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如何让这些社工扎根农村、融入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原标题:让更多专业社工扎根农村——河北省推动农村社会工作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下)

服务农村特殊人群、服务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社工的加入,给乡村带来可喜变化,并逐渐成为解决乡村治理难题、丰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如何让这些社工扎根农村、融入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用服务成效赢得认可

“我举双手赞同!”11月1日,在隆尧县西庄头村,河北省益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驻点社工刘建琛为成立农村老年人互助小组征求意见时,多位村民大声表示支持。

然而,去年刚到西庄头村驻点时,乡亲对刘建琛的态度可不是现在这样。

“大家以为我是卖东西的或者搞传销的,还有更多人把我当成大学生村官。”刘建琛坦言,在农村,大家对社工了解甚少,刚来的一个多月,他逢人就要解释自己是干什么的,开展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怎么办?与村民打了一段时间交道,刘建琛总结出了技巧:把自己变成村里人,说村里话,懂村规民俗,才能和村民打成一片。

刘建琛先找到西庄头村党支部书记等在村里威望高的人,把这些新乡贤争取为自己和村民之间的“联络人”,再通过孝亲敬老饺子宴等活动,拉近与村民距离;吃住在村里的幸福互助院,帮老人干活,陪老人聊天;召集村里热爱文体活动的活跃人群,办第一届农村春节联欢会;联系郑州大学的志愿团队,带着村里孩子开展夏令营活动……

时间久了,村民发现这个小伙子真心实意帮大家做事,对刘建琛越来越信任。

“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因为和领导闹了点不愉快,辞职回家不愿意再找工作了,他妈妈把他带到这里,让我开导。”刘建琛就一边带着他做志愿服务,一边对他进行心理疏导,最后这个人打开心结,重新找到了工作,还成了社工机构的志愿者。

在行唐县上方乡上方村“儿童关护成长之家”社工站,石家庄德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3名驻点社工对站里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和兴趣特长都很清楚。

“服务留守和困境儿童并不是一上来就运用各种专业方法开展工作,社工是做人的工作,提供精准关爱的前提是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社工站负责人、石家庄德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李圣娅说,每每听着孩子们叫“社工姐姐”心里都是暖暖的。

“农民囿于多种原因,对社会工作的认知有限,这一现实问题给社工开展工作带来了不小挑战,也正因此,农村社工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性、针对性,农民看到了服务成效,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才会提升。”省社会工作促进会秘书长刘猛说。

对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水平,省民政厅近年一直在做有益探索。

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负责人庞国志介绍,省民政厅协助省内高校申报社会工作专业,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社会工作课堂教学与实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着力培养“用得上、接地气”的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河北省共有13所本科院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同时,相关高校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开展社工上岗培训和业务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此外,河北省还实施了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程和社会工作职业能力提升工程,分层分类举办各类社会工作培训班。比如,组织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培训班、举办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专职骨干培训班、举办领导干部社会工作研修班等。据统计,2012年至今,全省各地共培训社会工作相关人员8万多人次。

“输血”与“造血”并重,实现农村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在宁晋县桥河东村,每月初一吃完孝亲敬老饺子宴,河北省益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师张哲就会带着村民做小游戏。

今年43岁的张哲,是桥河东村村民。去年8月,张哲考取了助理社工师资格证,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位农民社工师。

“我以前人多一说话就脸红,是社工的帮助让我有了很大改变。”张哲说,以前自己就是在家带孩子,做做农活,参加了几次社工组织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增进了和邻里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自身价值。

据了解,近8年来,河北省相继出台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划以及教育培训、薪酬、岗位设置等一系列31个配套文件。为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各地制定出台了社工考试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近年来,河北省报考社工考试人数和通过人数逐年增长,2018年报考人数6800人,今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一万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6537人,共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8472个。

尽管近年社工组织和专业社工队伍开始出现较快发展,但事实上,受环境、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真正扎根农村的专业社工还较少,即使到农村,也会随着服务项目的完成离开。

“如何解决社工离开后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刘猛看来,培养像张哲这样的本土社工和志愿者,不失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造血”的路径之一。

近年一直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齐超表示,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让乡村焕发活力,不仅需要专业社工人才的介入,更需要他们留下火种,点燃本土相关各方的参与热情。

张齐超认为,整合和盘活农村社会工作现有的组织和制度资源,比如加强社会工作机构与妇联、村委会、学校、党员服务中心等协调配合,激发其社会工作服务职能,形成制度合力,也是提升现阶段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绩效的有效策略。

对此,一些在农村的社工机构也开始实践。刘建琛告诉记者,他正在帮助魏家庄中学组建志愿服务队,发动学生和老师的力量,提升乡村志愿活动的频次和质量。

“事实上,实现农村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不光需要‘人’,‘钱’的问题也很迫切。”张齐超表示,专业人才要“输血”与“造血”并重,资金来源也应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目前,政府财政投入是社会工作机构运作资金的重要来源,一旦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到期,社会组织开展的服务也将不能连续。”对此,张齐超建议,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经费投入机制,为农村社工机构“输血”;另一方面,社工机构也应发挥“造血”功能,在评估机构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设立服务拓展部,主动寻找基金会、企业项目及资金,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社工机构投入,不断推动农村社会工作由点到面深入发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