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马镇困境儿童精准帮扶记

王永强 2019-04-24 09:43   民政专题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脱贫攻坚战中,社会工作服务需要的是更多的是进行“造血型”扶贫,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输血型”的扶贫。“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是必须一直秉承的理念;“助人”只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初级阶段,“自助”才是最终目的。如何调动服务对象的主动性,是社会工作者在参与脱贫攻坚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初见小婷(化名)的时候,她就像一只刚从泥沙堆玩耍归来的小花猫——灰头土脸,满身脏兮兮的,绕着社工转圈,好奇地打量着。当时社工正与小婷在读的冲陶小学合作开展“画出我风采”儿童青少年成长小组,小婷也是组员之一。小婷的穿着及在小组中的表现引起了社工的注意,经过与其班主任的攀谈,社工才了解到小婷家庭的特殊情况。几年前,小婷的父母先后因病去世,只留下她和奶奶一起生活;两人寄住在大伯家,大伯母因智力障碍无法自理,生活十分艰苦。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及父母教育的缺失,小婷的社会交往能力、个人卫生状况都极其糟糕。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同班同学因为嫌她脏远离她、排斥她,被同学称为“垃圾婆”。

就这样,社工决定启动对小婷的个案服务。社工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她打扮自己,注意个人卫生,链接志愿者陪她玩耍,并逐步地拉近同学与她之间的关系。经过小婷与社工的共同努力,小婷的仪容仪表改善了很多,朋友也越来越多。2019年1月21日,小婷与那马镇十几名困境/留守儿童有幸参与广西华侨爱心基金会、广西融晟极地海洋公园与乐益行社工中心组织的免费参观海洋公园的活动。活动结束后,在回程的路上,小婷说:“我好想能有多点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啊”。

在那马镇,有很多这样的孩子。

那马镇隶属广西南宁市良庆区,据那马镇民政办(那马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站)2017年的统计,那马镇有留守儿童51人(父母不在南宁,外出务工时间超过三个月),父母多去广东务工,过年时回老家一次;自身残疾、父母残疾、重病、父母服刑的困境儿童有82名,也存在艾滋病感染儿童。

2018年1月,在南宁市救助管理站的支持下,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良庆区民政局、良庆区各街道/乡镇政府及各村委、学校,开展“ 留下希望,守住幸福”南宁市良庆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项目,项目主要服务对象为那马镇的困境/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大多数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户)。

项目派驻两名社工,进驻到那马镇,在那马镇上及镇管辖范围内的7个村(冲陶村、共和村、那僚村、坛良村、子伟村、连山村、一致村)开展社工服务。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介入方法,以前期需求调研数据为支撑,为那马镇的困境/留守儿童开展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学习辅导、兴趣培养、娱乐引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和宣传倡导等服务。截止至2018年12月,驻点社工共为134名困境/留守儿童进行了建档,并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对应的服务。一年来,社工翻山越岭,入村走巷,合理利用各方资源,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那马镇的困境/留守儿童带去了一份份的关爱,助力脱贫攻坚。

分类服务,拉开矩阵

根据134名困境/留守儿童所处困境的程度,社工决定将他们分成了四大类,根据他们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专业服务。

第一类:自身患有重大疾病如脑瘫、重度残疾、精神障碍等无法上学(辍学)只能待在家中的。服务主要围绕政府救助申请,社会资源链接供给,康复训练等来进行。

第二类:自身患有轻度残疾、智力障碍等疾病,但可以上学读书的。服务主要围绕医疗资源、人际关系处理、兴趣、学业辅导来进行。

第三类:家庭情况比较复杂,有父母双方或一方去世的,父母离异的,父母残疾或患有精神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来源较少,导致家庭经济特别的困难的。服务主要围绕心理咨询辅导,社会资源链接,自我保护能力,兴趣、学业辅导来进行。

第四类:父母双方都外出工作,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负责照看的。服务主要围绕隔代教育,人际关系处理,自我保护意识,兴趣、学业辅导来进行。

134名困境/留守儿童分散于各个村居,村与村之间相隔甚远(最远的村离镇里有20公里),这无疑是对社工开展工作的挑战。如果以村为单位开展服务,存在着资源难以调配、服务工作无头绪的困境。对服务对象进行分类,有助于社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有重点地提供服务(按所处困境程度先后提供服务),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

“社工+学校”  持续增能

在项目初期,社工邀请了涉及困境/留守儿童工作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开展了项目启动会(洽谈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项目中后期与那马镇各村小学、那马镇初中联合开展了能力提升小组、自我认知提升小组、安全知识(毒品安全、预防性侵)小组等共计13个小组。

由于小组工作的方式及内容新颖灵活,深受学校儿童青少年的喜爱,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也希望社工每学期能定期为学校学生开展普惠性(村小学就读人数较少,面向全校开展,分年级进行,涵盖困境/留守儿童)的小组工作。这样,便与学校的心理健康课、安全教育课等“强强联合”,形成了“社工+学校”的保护模式,满足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身、心、灵、社”各方面的需求。让困境/留守儿童在团体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更为自信,与父母、爷爷奶奶、老人、同辈群体间的交流更为有效),生活适应能力(知晓了更多安全知识,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观念提升,懂得如何去运用团队的力量)等等,持续地为困境/留守儿童增能。

“社工+儿童福利督导员”  织密网络

那马镇的各村委都配置有儿童福利督导员,专门负责困境/留守儿童的工作。儿童福利督导员大都是本村人,对于村内困境/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现拥有资源、可利用资源都非常熟悉;社工联合儿童福利督导员开展入户个案管理工作,能针对性提供资源、方法解决棘手问题。并且,儿童福利督导员居住在村内,能够及时的反馈在服务个案的近期状况,以及完结个案的跟进情况,便于个案的管理。

为此,社工还特意在项目期间开展了两期儿童福利督导员培训,明确其职责与工作方法,落实本地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工作。邀请香港督导分享广东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经验,通过讨论互动等方式,解答督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疑惑,并提供相应的工作经验支持。在日常工作中,社工也向儿童福利督导员输送社工服务理念及技巧,使儿童福利督导员能力得到提升,以巩固“社工+儿童福利督导员”的个案管理模式。

从“助人”到“自助”,路还有很长

脱贫攻坚走上小康之路,不是简单的经济扶贫能够解决的。困境/留守儿童作为贫困家庭脱贫走上小康之路的未来之种,需要他们被动、主动地接受高素质教育,提升自我认知与个人能力,主动寻求走出困境的方法,避免循环往复的穷一代、穷二代,重蹈覆辙。

在脱贫攻坚战中,社会工作服务需要的是更多的是进行“造血型”扶贫,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输血型”的扶贫。“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最基本原则,是必须一直秉承的理念;“助人”只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初级阶段,“自助”才是最终目的。如何调动服务对象的主动性,是社会工作者在参与脱贫攻坚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