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探索将医务社工理念和志愿者精神相联姻

2016-05-19 09:19   温州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14年6月,瑞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在我省乃至全国首设 “社会工作办公室”(下称社工办),之后注册成立市卫生系统社会工作(社工)与志愿服务(义工)协会(下称“双工”协会)。

 

“关爱自闭症儿童”骑行活动。

2014年6月,瑞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在我省乃至全国首设 “社会工作办公室”(下称社工办),之后注册成立市卫生系统社会工作(社工)与志愿服务(义工)协会(下称“双工”协会)。多年来不断拓展社会工作实务内涵,在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实践中,将医务社工理念、志愿者精神相结合,打造“双工联动”新模式,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切实提高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质量,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提升卫生系统的社会形象。

据统计,近两年来,“双工”协会共开展“双工同路行”社会服务活动840余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达3万小时之多,总受益人群高达53万之余。□许家宁 彭纪树

创新+领先 政府主导推动良性发展

瑞安市非常重视保障措施的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了《瑞安市卫生系统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实施意见》、《卫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加强了“双工”协会的制度化管理建设。建立了“瑞安卫生”“双工”专业网站,使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管理、服务、宣传、发布,真正进入信息化链接;开通了“瑞安卫生社工与志愿者”公众微信平台,除了具备宣传功能之外,还融入了志愿服务时长的现场打卡功能。通过招募、合作、培养出一批拥有专业知识的医务社工和热心医疗公益事业的志愿者走到一起,“双剑合璧”打造了一支富有战斗力、凝聚力、奉献力的公益队伍。此外,对志愿服务的标志、旗帜、志愿服、胸牌和会歌实现了“五统一”,并为志愿者量身打造了专门的保险服务,使每一位志愿者在参加活动期间享有高达20万元保额的人身意外和医疗救助保险。

通过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支由卫生行政主管局社工办主导、以“双工”协会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大队为主体的组织架构的医务社工和志愿服务队伍。目前协会下属39个会员单位,拥有志愿服务队42支,志愿者超过三千余人。

按照要求,有100张以上床位的医疗单位设立“社工部”,要求有住院的医疗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以每100~300张床位配备一位医务社工岗位。未来计划三年,该市卫生计生系统还将采取提升、转换现有存量人员和引进专业人才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医务社工师120名。

社工+义工 “双工联动”搭建沟通桥梁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纯粹道德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活动难能实践服务效果。近几年来,瑞安市积极推行“社工+义工”、“双工联动”模式,开展医务社工助推、合作志愿服务的运行机制。社工义工进行工作指导、培训、协调,义工协助社工有序开展门诊导医陪检、病房照护、心理支持、经济支援、康复服务、出院计划、医患关系协调、临终关怀及哀伤辅导等服务。初步形成“社工携手义工走向社会服务大众、社工引领义工走进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服务工作”的大格局,倾心打造出了人们认可的“双工联动”服务品牌。

自成立以来,瑞安市“双工”协会相继启动“双工助推医患润滑剂工程”、“公益组织介入重大疾病个案救助工程”、“假如我是患者”、“关爱特殊人群,共创幸福和谐家园”、“因为爱,我们同行”——医务社工与志愿服务百日活动等“双工同路行”大型活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医务社工与志愿者根据自己的特点、专业知识、技能,向山区海岛、社区学校送去义务诊疗、应急救助、健康教育等服务;关注特殊人群,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据统计,共开展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活动6400余人次,受益人群达8.1万人次。

医务+社工 “医社合作”形成合力

医疗卫生单位与部门之间形成跨界联合。民政部门帮助培养社工人才,投入财政资金为医疗单位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联合解决工作过程中的政策、制度性问题。联合慈善总会、红十会、共青团等部门,为烧伤、肾血透、肿瘤等特殊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以及社会资源链接、医疗救助互动。

加强医疗单位与社工机构的合作。启动“晨星启航”项目,用医务社工的理念及技巧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为困难家庭赋权增能,充分发挥“双工”在医患沟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项目启动以来,为医疗单位提供导诊陪检,安慰劝导服务,总服务时长达2.7万多小时,受益人群达45余万。开展住院患者关怀、慰问、照护、康复服务200余次;适时开展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服务50余次;贫困救助、经济支援19例、医患关系协调数千人次。

加强医护人员与医务社工合作。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接纳医务社工;医务社工主动联系医护人员,参与特殊病员的需求评估、个案服务、康复融入、资源链接、社区转介等服务。如瑞安市妇幼保健院通过开展“低龄孕产妇”个案服务、瑞安市中医院通过开展“糖尿病”小组服务等形式,让医务社会工作者还进病区,近距离接触患者、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需求,通过帮助和关怀患者,推动医疗服务的共享,促进社会公平。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