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评”服务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 部门“讲”提高居民运营效果评价的分量
根据市民政局的要求,每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必须从31个服务大项目录中挑选出12个服务大项共计30个服务细项,比如四点半课堂、妇女儿童之家、健身房等。从现场观众的反馈看,有观众认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为主,年轻人没有活动平台。有观众说,所有的活动孩子最小的要求5岁以上的,对小宝宝没有什么服务。张洪委员认为,由于社区居民的结构不同,需求也不同的,项目能不能做到针对性、差异化,还得问政于民。
市政协委员骆冰同时还是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作为该项目的设计者之一,他表示,要求社区服务中心的运营机构必选12个项目,是充分考虑了社区的基本需要。根据最近颁布的社区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居民可以通过居委会反馈项目服务需求。目前采取的是政府主导、聘请了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对运营进行评价,未来的方向是加大居民对社区服务中心运营效果当中的评价的分量、比例。
于泳波委员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不少社区服务中心与社区原有机构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一种情况是原有的居委会、工作站排斥社区服务中心,认为有人来抢地盘了;一种情况是把社会服务中心当下属,分配任务,指手画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互不往来。这三种情况都将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于泳波建议要对社区的原有组织进行有系统培训、宣传、教育,让他们对社会服务中心也有个正确认识。
社工“说”社工被看作“拿钱的专业义工” 部门“讲”希望更多志愿者回到社区去服务
“很多居民认为我们是拿钱的专业义工。”来自宝安区的社工龚颖瑜说。
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社工,昨天成为重点讨论话题,焦点是由于看不到职业上升通道和薪水提升空间造成社工流失。对此,金心异委员认为,社工在发达国家、发达社会也不会是一个低收入的职业,它更多的需要有奉献精神和爱心的人,其成功的价值观和标准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为社会奉献自我价值。目前,我们政府要解决的是给中低收入阶层解决诸如住房这样的保障,此外人才的流动要交给市场解决。于泳波委员则提出他的思考,认为专业社工的本土化或是未来的出路。
一位来自澳大利亚、在深圳近6年的男士举手提出了他的问题:他在深圳也是一名义工,对有些现象他不明白,为什么大学专门学这个专业的社工会离开这个行业,而内心并不喜欢做社区工作的社工却还会留下来?在他看来,可能是文化出了问题。他很想知道,社会对社工的看法是什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