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社工燃起星星之火 首届论坛推出四个服务项目(2)

2014-05-19 10:24   烟台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3月16日,烟台首届社工论坛召开,推出四个社工活动项目,社工公益组织红苹果社工沙龙也正式成立,虽然社工这个名词在烟台的知名度比较低,不少市民并不了解,但这些系列活动让烟台社工们看到了希望。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就业遇冷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社工,就连不少社工专业的大学生们也因为前途渺茫而中途转了专业。社工雪莲告诉记者,她在幸福街道福盈社区居委会工作,“这是个平台,可以让我了解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去年11月,雪莲(曾被晚报关注的“山楂糕妈妈”,工余时间卖山楂糕为残疾女儿治病)刚通过社工考试,作为一名残疾孩子的妈妈,她希望通过努力让生活变美好,更希望做个帮助别人的人,于是,她跟已经考出社会工作师的同事们商量开了个工作室。但是,他们遇到的困难太多了,很多人不支持他们的工作。

星愿是鲁东大学社工专业大二的学生,她读高中时根本不知道这个专业,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调剂到这个专业的。星愿告诉记者,她的同学基本有一半不是真心喜欢社工专业,只是拿大学学历当跳板。而已经从大学毕业三年的王小青在接受采访时则自嘲了一下:“你在任何一个场合喊一声,听说过‘社会工作’专业的请举手,估计局面都很尴尬。”王小青现在在一家外企做文秘,社工专业只是陪伴她走完了大学生活,之后就湮灭了。“去应聘时,甚至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负责招聘的人都没听说过我这个专业,找不到组织,找不到伙伴,没有机会应用,慢慢地就把学到的东西忘记了。”王小青说,大学同学都没拿这个专业当做将来就业的法宝,他们更关注的是一纸文凭而已。“我有好几个同学在大一到大二过渡时,选择转专业了。说心里话,即便到现在,我也不是很清楚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在哪里。”虽然工作已三年,但王小青仍然有些懵懂。

据记者查阅的资料显示,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尽管按照社会需求,这些人远不够用,但实际上仅有10%—30%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其他则进了机关、企业等单位从事“不对口”的工作。不少社工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就业前景太不乐观”了,专家认为,造成这种“不乐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专业化走在了职业化的前面。

目前,这一新兴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受到社会的“冷淡”,每年能被民政部录取成为专业社工的本专业学生不过百分之二,甚至有的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零。或许,这就是社工专业的大学生们对社工专业热情不足的原因吧。

论坛提供平台培养智慧社工

不过,让懵懂的“王小青”们欣喜的是,现在烟台的社工氛围正在逐渐转好。3月16日,为迎接第八个“世界社会工作日”的到来,营造理解、接纳、支持、参与社会工作的良好氛围,增进烟台社工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芝罘区四位持证社工———于丰娟、侯雨萌、修岩、王雪莲组织召开了烟台第一届社工论坛,这让学习社工专业的“王小青”们看到了希望。

2012年,于丰娟创建“烟台社工之家”QQ群,如今,已发展到拥有90名专业社工,大家平时在群里讨论做社工时遇到的问题,彼此解疑答惑。但群里的讨论毕竟还是有隔阂,于是有人建议成立一个论坛或者沙龙,大家可以在一起讨论开展社工项目。于是,烟台首届论坛举办了。这次论坛,还特别邀请来自台湾的资深社工专家陈辉明、陈韵珊夫妻及烟台各地的社工、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不是有热心、有爱心、有耐心就能做好一名社会工作者,在与这些人群接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智慧。如果你告诉一位老人他应该多运动,告诉他运动有什么好处,也许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不过,如果你问他擦玻璃怎么擦呀?他可能会告诉你这样擦,你可以模仿他的动作,向上、向左、向下、向右,相信他也会跟随你的动作动起来。关注老人、服务老人,不是要告诉他怎么做、做什么,而是要通过你的行动引导他到你期望的那个场景。”论坛上,一直致力于关注多动症儿童和老年人生活的资深社工专家陈韵珊女士和40多名社工以及志愿者分享了自己的社工经验。

社工的工作就是服务困境人群,包括儿童、老人、失独家庭、困难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但如果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智慧,往往无法准确提供服务。一位与会者告诉记者,他本身也是一名社区工作者,他所在的社区有6户失独家庭,但社区为这些失独家庭提供的帮助往往被拒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帮助别人需要智慧。这次社工论坛,起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给社工提供一个学习成长的平台,让烟台拥有更多有智慧的社工。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姜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