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社会工作协会实施治疝项目纪实(2)

梁瑞林 2014-10-15 11:2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青海省社工协会遵循“以人为本、发展公益、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宗旨,自2008年7月开展治疝项目,并在国家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大力支持下,很快扩展到西部各省(区),使成千上万疝气患者根除病疾,迈上新的人生旅途。

 一腔爱,解除万民忧困

 在实施“康复计划”的12个省(区)中,唯青海是以民间组织—省社工协会承担项目实施工作,其他均由民政部门负责,即将治疝项目变为政府行为。省社工协会立足实际,充分把握自身有利条件,采取从西宁市周边各县做起,再向较远地区扩展的办法,逐步推进治疝工作。协会向疝儿较多的一些县民政局打电话协调敦促,不少民政局下发通知,利用开会向各乡镇作了安排,有些民政局还将治疝工作作为年终考核乡镇干部政绩的内容。各县积极行动起来,报送的疝儿与日俱增,协会加快筛查速度,往往是下去筛查的医生和工作人员从早上9点多一直忙到下午五六点,有时甚至医生刚坐下准备喝口水,就有亲属领着患儿匆匆赶来,医生便放下杯子继续检查。由于组织周密,衔接紧凑,从而加快了项目进展步伐,使治疝范围很快扩大到较远的州、县。至2010年10月,已有25个县(市、区)的近3000名疝气患者受到有效治疗,占12省(区)治疝总数的五分之三。被治愈的儿童健康愉快地学习生活,欢度童年。然而,他们中不少人却有着曾被病患无情摧残的悲惨经历。

疝儿赵以赟家住乐都县拉卡村,村子四周是光秃秃的山峦,十年九旱,每年打的粮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前些年,村民赵海忠到西藏打工领回来一位藏族姑娘,俩人成亲后生下小儿子,请人给起名赵以赟,赟是美好之意,小两口希望家庭平安富裕,永远美好。可是事不遂愿,小以赟不满一岁就患上疝气,家里无钱治疗,一拖就是几年,5岁时难耐贫寒的母亲悄然飞向异乡,这对小以赟无疑是雪上加霜,他成天由年迈的奶奶带着,低头不语,他渴望父亲能找回妈妈,自己的病能得到早日治疗。在“康复计划”中,赵以赟被安排住进医院,手术后很快恢复健康,胖墩墩的小圆脸上溢满淘气的神情,他从不幸中走上幸运的童年之路。

韩他卜出生在民和县浪塘村一个贫穷的回族家里,年轻的父母对刚来到人间的小儿子真是喜爱有加。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时间不长,父母发现孩子患上疝疾,一哭阴囊就肿大起来,他们急忙抱上儿子到村医疗站诊治,因用药不当,使韩他卜大脑损伤,骨质松软,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家中无钱医治,病情不断加重,直到肠子掉入阴囊下垂约20多厘米,犹如两腿夹着一个大皮球,阴茎已经萎缩,别说参加生产劳动,连走路都非常不便,在疾患的折磨中韩他卜度过39年难熬的岁月,几乎成为一个废人,他经受了多少痛苦,又失去了多少常人的快乐和幸福!他脸上呆滞的好像失去了笑的功能,母亲忧伤的显得过早衰老。协会将韩他卜作为特殊情况批准入院治疗,因病情严重,手术做的时间长,三天后下垂的阴囊明显缩小,陪护的父母亲感激万分,逢人便说:“要治韩他卜的病至少得一万多元,家里拿不出来,现在没花钱就做了手术,不光治好了病,还救了他的命,我们全家感谢那些为老百姓做善事的好心人啊!”

还有,一个疝儿每吃过饭疝位就疼痛的蹲下起不来,大小便排不出,奶奶用手指抠出粪便以解小孙子的痛苦;一位农民准备卖掉家里唯一的奶牛为儿子治疗疝气,有些贫困农民患疝疾一辈子干不成重活,痛苦一生……类似让人心酸的事例不胜枚举。“康复计划”的实施,为疝疾患者及家庭送去健康和幸福,深受群众赞誉,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股劲,迎难而进不气馁

对“康复计划”取得的可喜成果和社会效应,协会的同志是欣慰的,也得到民政部和李嘉诚基金会的充分肯定。然而,项目实施的过程,却并非一路顺风,步涉坦途。青海的“康复计划”虽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但未能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密切合作的有效合力,从不少方面突显出力量的薄弱。2009年9月,省民政厅以正式文件向各级民政部门下发了治疝项目批复,文中明确项目由省社工协会全权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并要求“要积极配合省社工协会,做好此次疝气患儿的筛查及治疗工作”。接着社工协会也下发了《关于实施“青海省贫困家庭疝气患儿手术康复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就治疗疝儿的年龄、救助程序、报送时间等作了具体要求。但是,除对项目比较重视的几个县报送了部分疝儿资料外,大部分县行动迟缓,甚至有人认为治疝项目是额外增加的工作量,又无工作经费,所以未能“积极配合”。2010年3月,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使更多的群众获悉治疝信息,协会以宣传品形式向各级民政部门再次下发《通知》,明确“患者本人不承担医疗费”的承诺,并要求将《通知》广泛散发,在集贸市场等人流较多处张贴,力争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由于宣传范围的扩大及基层民政部门的积极工作,申报治疝的患者逐渐增多,至7月底,治疗疝儿近2000例,但疝儿报送情况却呈现回落之势,有些人口大县只有零星患者,成批的很少,对这一现状协会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认为有些民政局的领导还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调查组织力度弱,偏远地区不少患者家庭很可能还没有得到信息,空白面很大。另外,许多县级民政部门无专人负责治疝项目,加之没有专项工作经费,使治疝数量参差悬殊,有些县治疗几百例,有的县只治疗几例或十几例。协会在总结前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县(区)级医疗费报销渠道不畅;治疗单位资料整理不够规范等。协会多次打电话疏通渠道,项目主管刘桔同志专程到相关部门作协调工作,对医院的资料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整理,从而加快了项目进展速度。同年10月中旬,协会又召开治疝项目专题会议,通报了“康复计划”实施情况,对部分思想重视,积极工作,成绩突出的基层民政局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奖励,并提出“努力工作70天,至12月底基本取得治疝项目阶段性胜利”的奋斗口号,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工作热情,接着喇秘书长给20多个县民政局长打电话催促,并带人先后赴十几个县了解情况,做协调和宣传工作。10月下旬,协会又下发《紧急通知》,明确提出患者年龄不受限制,并对大龄患者手术补片费用和报销程序作了详细说明。这些连续有力的措施使治疝工作又掀起一个新的浪潮,不少县对大龄患者进行调查登记,报送的人数达近千人,常常是询问和联系治疝的电话接答不暇。元旦春节将临,协会的同志并无喘口气的想法,而是一鼓作气,乘学生放寒假之机,继续抓紧患者的筛选治疗工作。至2011年4月底,全省治愈人数上升到4000余名,使“康复计划”迈上一个新的高度。然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并非轻而易举。就患者的资料工作就非常繁重,每个患者的资料收集齐全就是一沓,每批患者的资料、花名册一式两份,装订起来就是厚厚两本,向民政部“康复计划”办公室报送一套,以此统计治疝数量和工作经费,协会自存一套,仅这些资料足有上百公斤。同时,每个患者的资料、图片均要录入电脑,工作量很大,紧张时同志们就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饿了在附近饭馆随便吃点,没有加班费,无需补假,但是,没有人叫苦喊累,对每件工作都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应该说,治疝项目是在社工协会、基层民政部门和医疗单位共同努力下,迈着艰难扎实的步履,向“康复计划”的终极目标迈进。

在对治愈儿童家庭的回访中,群众的反响是诚挚、热烈的。协会的同志领着记者来到互助县克麻村一片地头,尚未化尽的积雪无声地滋润着干旱的黄土,一位约40岁的农民开着手扶拖拉机犁地,年迈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在后面向犁沟里点播着蚕豆种子,整个情景构成一幅农家忙春耕的和谐图画。耕地的农民叫吉宗文,小儿子吉栋福刚生下来就患有疝气,因贫穷一直拖到4岁。当问起孩子现在的情况时,吉宗文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坦然地笑道:“孩子昨天刚出院回来,手术做的好,他再也不用受罪了”。当问到为啥不早些给孩子治病时,好像勾起埋在他胸中的辛酸往事:当小儿子出生时吉宗文不幸遭遇车祸,双腿膝盖以下做手术加了钢板,因家里没钱,早该取下的钢板至今未能去医院去取,只能勉强坚持干地里的活,年逾花甲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支撑这个贫困的家。吉栋福的爷爷说:“要不是免费给小孙子治好病,我们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攒够那么多钱!”。看神情老人心里很激动,眼圈里含着泪水。手扶拖拉机又“突突突”鸣响起来,一家人忙开了农活,小栋福欢快地跟在妈妈后边,用小手撒着蚕豆种子,犹如播下人生的新希望。

从整个回访情况看,患儿术后康复的都非常好,亲属们解除精神重负和经济压力,愁眉舒展,满脸喜悦,为脱贫致富而辛勤劳动。“康复计划”的实施,使疝儿们摆脱疾病折磨,健康愉快地学习、生活,犹如一群放飞的鸽子,在自己拥有的广阔蓝天上自由展翅飞翔,唱响幸福的童年欢歌!

——原载于《中国社会报》福利与慈善周刊,并被“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红色经典文化委员会”评为“建国90周年”优秀征文特等奖;被收入《鲜红的党旗——光辉的共产党人思想理论论文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