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这十年·山东篇 持证社会工作者4.48万人

2022-08-16 09:31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民政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凝心聚力兜底线、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在一路追求发展速度、改革力度与民生温度的征途中,奋笔书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亮丽答卷。

原题:民政这十年·山东篇 奋笔书写改革发展惠民生的齐鲁答卷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民政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凝心聚力兜底线、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在一路追求发展速度、改革力度与民生温度的征途中,奋笔书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的亮丽答卷。

兜底·为民本色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的话语掷地有声。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山东如何在建设现代化强省的同时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十年来,山东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厚植为民情怀,对困难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在全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彰显人民至上的发展温度,织密扎牢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

十年“夯基垒台”。《山东省社会救助办法》《关于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指导意见》《山东省贯彻〈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先后颁布;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助网进一步织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核对机制汇集20个部门、64类数据比对共享,实现动态管理、应纳尽纳、应退尽退;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审核确认权全面委托下放至乡镇(街道),办理时限压缩到20个工作日内……一项项硬核的措施,为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年“真金白银”。随着山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临时救助标准、孤困儿童基本生活标准动态调整、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6月,山东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899元、721元,比2012年增长143%、290%;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由2012年末的2∶1缩小至目前的1.25∶1,城乡一体化目标正在稳步实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达到平均每人每月178元和158元,较制度设立之初分别增长122.5%和97.5%;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年发放资金7亿元,惠及63万老年人……一个个扎实的数字,体现着“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使命。

十年“遍地生花”。在德州,覆盖全市200万户605万人的大救助信息系统平台,为每一个城乡家庭精准画像,群众遇困时平台自动预警,民政成了最快伸出援手的“娘家人”;在威海,居住地申请低保政策打破户籍限制,市外甚至省外居民不仅是精致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能公平共享精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滨州,政府免费为困难家庭代养残障儿童,既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养治教康”服务,更解放了困难家庭的劳动力,为他们托起值得期待的明天;在济宁,“济时救·幸福来敲门”活动让3.1万名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拼出为民爱民的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编越牢,困难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改革·发展引擎

十年间,山东民政改革蹄疾步稳,处处呈现新气象。

绚烂夕阳。《山东省养老服务条例》出台,以法规为保障、以规划为指引、以政策文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框架正式形成;设立省级养老服务专项资金,2014年以来财政累计投入88亿余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深入实施,委托运营的公办养老机构占比超半数;省级19个部门联合建立养老服务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加强;无抵押“养老保障贷”在全省推广,累计向养老机构授信4.4亿元,进一步推动了养老事业健康发展……作为全国老年人口最多的省份,山东用改革的手笔描绘绚烂夕阳红。

逝有所安。山东全面实行遗体火化、运输、冷藏和一年骨灰存放四项基本殡葬服务全免费政策,每年减免金额达8.7亿元;累计投入生态安葬奖补资金1.7亿元,受益家庭达6万余个。沂水县“惠民礼葬”更是对户籍居民在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公益性公墓墓穴以及墓碑使用费、碑文刻制费等全部免除,群众不花一分钱便可办好身后事。

跨省通办。山东成为国务院批复同意的第一批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全国第一张“跨省通办”结婚证在济南颁出,其背后是山东民政在16个市开展市内跨区域婚姻登记的经验积累,是民政在数字化、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更是民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懈探索。

政策找人。山东不断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成包括12个部门48类1900余万条信息在内的省级社会救助对象主题库,并定期与医保、卫健、应急、残联、乡村振兴等多部门数据交叉比对,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以及其他困难群众等重点人员名单下发至各地,开展入户摸排,以“政策找人”实现易返贫致贫人群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

护苗成长。十年间,山东先后建立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等项目,吸引了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目光。省、市、县三级高规格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1825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未保工作站,全省共配备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7.9万名。2021年7月27日,全国部分省份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现场推进会选在山东省济宁市召开,此举便是对山东未保工作的充分肯定。

十年来,山东民政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为切入点,从“定好盘子”到“找准路子”,从“开好方子”到“擦亮牌子”,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在改革中把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成了安心事、顺心事、暖心事,在改革中实现民政事业由“量”到“质”的转变。

聚力·善治而为

日前,青岛市城阳区的心理咨询师马隽来到流亭街道低保对象、57岁的王玉梅(化名)家,第7次对她进行免费的心理辅导。这一服务有个温暖的项目名“小桔灯”——2019年,城阳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困难群众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纾解、悲伤抚慰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重拾信心、融入社会。

“小桔灯”的案例只是山东民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善谋善为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民政系统链接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引领推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已然形成。

服务大局显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把引导社会组织践行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激励社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十年来,累计有70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到脱贫攻坚、帮困解难、乡村振兴中,投入资金和物资价值3亿余元,开展项目和活动1万余个,投入人员60余万人次,400余万人次受益。5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投入资金和物资价值8500万元,开展项目和活动300余个,80余万人次从中受益。

规范管理增能量。十年间,全省登记社会组织6.4万家。为了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山东12个部门联合出台文件,把党建工作贯穿到社会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同时,成立省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建立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实现党建“两个覆盖”和“党建入章”。社会组织领域“放管服”改革也得到持续推进,5416家行业协会商会完成与行政机关脱钩;行政许可事项100%“零跑腿”“全程网办”“全省通办”;全省行业协会商会减免或降低收费超过5亿元。

减负增能添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民政系统指导了2017年7.1万个村(居)委会、2021年6.1万个村(居)委会依法依规完成换届工作,村(居)委会成员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全面建立,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与日俱增。建立村级议事协商示范点1000个,为村(居)民规范有序开展自治“打了样”。集中整治村(社区)“牌子多”问题,190余万块各类机构、制度牌子被清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也得到进一步规范。社区工作者在“松绑”的同时,有了更多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

慈善社工汇暖流。十年来,山东不断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全力推进慈善主体力量发展壮大,《山东省慈善条例》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600余家慈善组织将社会爱心涓滴汇海、聚烛成炬。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面铺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逐步壮大,截至目前,全省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1683个,覆盖率达到92.2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9.65万人,持证社会工作者4.48万人;实名注册志愿者1718.67万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4.79亿小时,每一个“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助推了山东基层社会治理持续优化。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殷殷嘱托,要求“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民政人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勇于担当、踔厉奋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大胜利和更大荣光!(记者 周亮)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