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启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后,已将50个县(市、区)确定为试点县,承担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怎么建?建成后开展哪些服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一起来看看四川省的具体做法。
点面结合,“五个一批”推进
在深入研判本省社会工作发展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四川采取“五个一批”方式推进,着力构建符合实际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省级资金奖补带动运行一批。采取“省级奖补、市县为主”的方式,首批在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街道等100个街道(乡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带动运行一批社会工作服务站。
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形成一批。结合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在开展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尤其是“三社联动”机制创新试点、社会组织参与型社区建设试点的街道(乡镇)、社区,依托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形成一批社会工作服务站点。
依托民政服务机构布局一批。依托养老服务综合体等民政服务机构,引入或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充实社会救助、儿童关爱、社区治理等服务内容,建设运行一批社会工作服务站点。
市县整合部门资源自建一批。鼓励各县(市、区)努力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统筹协调机制,整合民政、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资源,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带动运行一批社会工作服务站点。
利用现有场所资源赋能一批。鼓励县(市、区)充分利用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设施,联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两委”成员、志愿者,开展片区化、专业化社会服务,形成一批社会工作服务站点。
服务至上,助力基层治理
社会工作服务站践行“助人自助”理念,围绕服务群众宗旨,主要可在五个方面提供适应需求的服务。
收集群众需求。使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发现、收集、梳理居民群众需求,建立居民群众需求清单,开展项目设计,实施供需对接。
链接社会资源。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链接和引入辖区内外各方面政策、人才、资金、物资、服务等资源,最大限度回应居民需求、服务社区群众。
提供救助服务。为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照料护理、康复训练、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开展老幼关爱。实施老人巡访评估、健康服务、精神慰藉、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等服务;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开展监护评估、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隔代教育能力建设等服务。
加强社区治理。充实社区服务内容,丰富社区治理场景,提升社区治理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党员积极分子、楼栋长等,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主体;统筹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购买的相关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开展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公共服务。
突出特色,力求做深做实
四川省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瞄准方向目标、围绕重点任务,突出四个特点,力求突破关键问题,确保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推进。
社会化。社会工作服务站坚持“养事不养人”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为依托,引入有相应经验和能力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营。驻站社会工作者秉持“助人自助”理念,在社会服务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求的个人、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专业化。立足为社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每个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至少配备2名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及以上职业水平的专职社会工作者或数名兼职社会工作者,积极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和其他有服务需求的人群,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亲民化。社会工作服务站将着力打造亲民、开放、互动的服务平台,开启“面对面、零距离”的服务模式。采取请入站、进家门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面对面、个性化服务,切实提升为民服务精细化水平,助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地化。以社工服务力量本地化为方向,优先培育本地专业社工机构,本地没有适合社工组织的可以走“先引进后本地”的路子,积极引入成都、德阳、绵阳等地的高水平社工机构,逐步让其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机制在本地生根发芽,加快培育本地专业社工人才和社工机构,降低运行成本,最终让本地社工力量全面承担相关社工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