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公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先行先试”

2017-05-31 10:02   东方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如何更好服务广大职工群众?上海浦东公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公惠中心”)带着“先行先试”的特质。

如何更好服务广大职工群众?上海浦东公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公惠中心”)带着“先行先试”的特质。

作为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管理与评估平台,公惠中心连续三年受浦东新区总工会委托,策划、组织浦东新区服务职工项目的创意征集和项目对接,积极联络工会组织、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等共同搭建区域性合作联盟,建立需求信息发布、项目实施推进、自身建设交流和前瞻性探索研讨四大平台,帮助一批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与工会建立合作关系,营造服务职工的“生态圈”。

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购买服务进入第三年,随着更多有能力的社会服务机构来承接工会项目,对接成功的项目数量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23个、2015年的53个,发展到2016年的75个。

服务要“贴肉”,第一步得清楚职工群众的切实需求。2013年,浦东新区总工会根据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的工作原则,委托公惠中心组成联合调查组,在区内开展职工需求调研活动。调研覆盖了新区所有街镇及重点开发区,围绕生活必需、身心关怀、婚恋育儿、权益维护、能力培养和价值取向等6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新区总工会在2014年年初召开了“浦东新区总工会2014年服务职工十大项目”发布会,并向全市公开征集“心系职工?温暖浦东”服务职工项目。

有了项目,还要有专业的组织来提供服务。自此,公惠中心扮演起了“供需对接平台”的角色,通过需求征询、信息发布、资质审核、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等多个环节,帮助基层工会与社会组织充分对接,结合工会所能、基层所需、职工所盼、签订服务职工项目。

记者发现,购买服务进入第三年,随着更多有能力的社会服务机构来承接工会项目,对接成功的项目数量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23个、2015年的53个,发展到2016年的75个。

为支持工会借助社会力量服务职工,2014年,浦东新区总工会投入10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用于基层工会购买社会服务;2015年,浦东新区总工会筹措500万元资金,同时要求各级工会组织通过建立购买服务本级预算,建立经费专项配套激励机制,用经费杠杆撬动、引导基层工会和企业工会全面推进购买服务工作。2016年,浦东新区总工会的“种子资金”加码至800万元。

不仅如此,公惠中心还积极引导基层工会购买服务向组织建会、民主管理、法律维权、劳动竞赛等核心工作倾斜,向创新性强、区域覆盖面大的项目倾斜,进一步助推工会工作。

就在去年,由浦东新区总工会发起的首届机器人应用技能邀请赛在浦东火热上演。眼下,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工业机器人的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链完备,产业竞争力强。身处产业转型大潮之中,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的知识职工?这次大赛正是在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服务职工的大背景下,推动社会、企业、职工关注产业转型和职工个人的职业发展,也让产业工人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

这次大赛其实是工会服务升级版的一个鲜活案例。浦东新区总工会表示:“我们更加强调满足基层工会的切实需求。例如,购买项目和购买经费补贴向工会的核心工作领域倾斜、围绕职工建会倾斜、向农民工服务项目倾斜,切实推动基层工会转起来、活起来,切实增强广大会员的获得感和工会组织在广大会外职工中的存在感。”

服务趋于专业化精细化

职工的需求日益多元、个性,工会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完全服务好,但可以依托社会资源进行项目化推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形成合力。

借助工会资源优势,公惠中心培育、引导、服务广大社会组织,把服务职工类的社会力量紧紧地团结在工会组织的周围,主导形成一个“生态圈”。

如今,这一“生态圈”正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参与进来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从最初的12家上升到去年的70家,除了民办非企业单位外,还有协会、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社团法人。而购买方单位,即基层工会也从之前的7家扩大到38家。

浦东潍坊街道聚集了大量餐饮企业,因此,他们劳动技能竞赛的一大品牌就是餐饮业职工技能竞赛。2015年,潍坊街道总工会首次将劳动竞赛委托给社会力量“打理”,而这一次的成功尝试也让街道感触颇深:“以往社区总工会自己操办的餐饮业职工技能竞赛主要是刀工、摆盘等基本功的比拼。今年的活动因为引入了专业力量,向冷菜、热菜、创意菜等多方面拓展,内容更丰富、参赛的企业分布更广、参赛企业的知名度也更高。”

对此,浦东新区总工会副主席张剑铭认为,职工的需求日益多元、个性,工会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完全服务好,但可以依托社会资源进行项目化推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形成合力。通过整合更多社会专业资源,工会的工作效能逐步提升、受益群体不断拓展、服务对象从会内职工向会外职工延伸,涵盖了白领、农民工、劳模、女职工等,基本实现职工服务的全覆盖;服务类别也更为精细化,由2014年的职工关爱、文化素养、职工培训三大类增加到劳动竞赛、法律维权、经费审查、工会组建、农民工服务、新媒体运用等15大类。

事实上,群团改革和工会工作实际都要求工会不断加强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转型发展,探索一条做好新时期职工工作的新路子。通过向社会购买职工服务项目,浦东新区总工会走出工作资源“内循环”,整合更多的社会专业资源,培育工会系统的品牌项目。同时,加大与社会力量的联系合作,多渠道、多角度地了解掌握基层工会和职工的需求,提供更为贴近的服务,提升工会工作效能,发挥枢纽型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

评估监管贯穿全过程

目前公惠中心已经从项目监测、评估、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积极为承接单位与基层工会组织提供专业咨询和能力支持,帮助其分析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沟通协调项目款项拨付、监督项目预算执行等工作,有效推动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

公惠中心工会工作者张婕告诉记者,工会项目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完成,并不等同于工会就此“撒手不管”。相反,工会对于购买社会服务的评估、监督贯穿于基层工会工作全过程。

每年年初,公惠中心都会进行职工需求调研,到基层工会征询需求,然后组建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评估专家委员会、项目立项、招投标、社会组织招募、资质审核、项目评审、项目签约等。待基层工会活动开展起来了,公惠中心作为第三方监管平台派出督导员,同步检查督促。项目结束时,中心还会组织专家学者、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会计师事务所等成立第三方评估小组,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包括项目活动次数、表现形式,对参与项目服务的工会负责人和职工进行实时满意度调查,以量化形式评定受众的感受度,以确保项目按合同履行。

根据评估指标以及过程监测的情况,公惠中心会从项目完成情况、服务满意率、财务状况、组织能力、社会影响力等多维度完成评估工作报告,并通过服务项目专项研讨会,集思广益,就如何完善项目运作方案及项目创新思路开展“头脑风暴”,为下一年度工会购买社会服务项目提供经验。

目前,公惠中心已经从项目监测、评估、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积极为承接单位与基层工会组织提供专业咨询和能力支持,帮助其分析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沟通协调项目款项拨付、监督项目预算执行等工作,有效推动各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也积极探索多元类型服务项目的监测与评价体系,做到“一项一档案、一测一回馈、一类一评价”的专业化服务。

浦东新区总工会主席顾晓鸣说,公惠中心是浦东新区总工会运用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创设的全新工作载体,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下一步,区总工会将按照群团改革的要求,在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更近距离地为职工群众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

相关链接

  浦东工会购买服务“7+1”流程

为更好地发挥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上海浦东公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探索和规范服务购买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浦东新区工会系统购买社会服务项目“7+1”步骤服务流程。

流程一:需求征集具体化。设计需求征询表,让工会组织在认真思考“为谁服务”,“通过服务达到怎样的成效”,“能够承担的项目经费是多少”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提交具体信息。

流程二:立项需求菜单化。为让投标方有的放矢,依据需求信息,设立项目需求书,明确更详细的信息,包括服务对象基本情况、服务时间等。

流程三:项目招标社会化。为了吸引有能力的社会服务机构承接工会项目,中心通过网络公开招投标。

流程四:项目评审专业化。来自上海市总工会、浦东新区总工会、购买方代表组成5人评审小组从项目书的完成情况、职工需求、项目设计、团队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等五个维度进行现场评议,确认拟中标机构名单。

流程五:项目承接契约化。中心在评审会结束后根据拟中标机构名单,与基层工会组织展开一对一的确认沟通,评审结果与购买方期望一致的承接单位发送确认中标通知。

流程六:项目评估规范化。做好项目开展的监测工作,项目结束后组织专家学者、职业化社会化工会工作者、会计师事务所等成立第三方评估小组,组织开展项目评估工作。

流程七:项目总结立体化。根据评估指标,以及过程监测的情况,从项目完成情况、服务满意率、财务状况、组织能力、社会影响力等多维度撰写评估工作报告。

流程+1:提供专项督导服务。中心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全程专业督导,确保项目有序开展、资金合理开支。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