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政局斥资百万购买社工服务救助流浪汉

吴瑕 2016-02-17 11:11   信息时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从去年11月起,广州市民政局斥资100万,向专业社工团队购买为期一年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工作介入服务”,通过采取个案帮扶、转介援助、跟踪回访等服务方式,对广州市区内重点区域的“职业乞讨人员”进行救助,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图片

今年春节前夕,在广州东站广场流浪了3个月的杨大哥结束了流浪生活,带着铺盖行李登上了开往家乡湖南怀化的大巴。然而,将杨大哥送上车的并不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不是普通的热心市民,而是一群在广州服务于流浪乞讨人员的专业社工。

每到春节大批人会回家乡过年,但也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家或者无家可归而被迫在外流浪的人,救助站、马路边、天桥下……就是他们过节期间的栖身之所。从去年11月起,广州市民政局斥资100万,向专业社工团队购买为期一年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工作介入服务”,通过采取个案帮扶、转介援助、跟踪回访等服务方式,对广州市区内重点区域的“职业乞讨人员”进行救助,这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日来,信息时报记者走进这群社工,探寻他们和广州街头流浪者们之间的故事。

个案

他从流浪汉到月薪4000元

当记者见到冀大哥时,很难想象他半个多月前还是一个流浪在广州街头,浑身散发着异味的流浪乞讨者。今年32岁的冀大哥此前在佛山的工厂打工,因为和老板有了矛盾愤而辞职,没想到来了广州后就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社工遇到他时,他已经在中山八路的骑楼下流浪两个多月了。

在与其接触了七、八次之后,社工曾彩霞和同事为冀大哥建立了个人档案,并了解到他也想摆脱乞讨的生活状态,重新找份工作自力更生,还希望能赚点钱回家过年。了解到这一想法后,社工们开始为冀大哥的工作而各方奔走。

为了提高面试的成功率,社工带着很久没有洗澡、身上散发出阵阵异味的他来到公益组织建立的“关怀加油站”洗澡剪发,改变一下形象。此外,社工为冀大哥在58同城上投递简历,还联系了多家爱心企业。去年12月底,经过多次面试后,冀大哥成为了白云区一家会展布展企业的员工,月薪约在4000元左右。

“社工找到我的时候,我一开始都不相信他们,可他们一次一次地来,我们就慢慢成为了朋友。”冀大哥说,在广州流浪的日子,成为他生命中难忘的经历,也让他更珍惜如今的工作状态。

他们因社工帮助踏上归家路

1月8日晚上,在广州东站候车大厅二楼的广场,十几名露宿者蜷缩在单薄的被褥中聊天、睡觉,在人最多的时候,这个顶着巨大顶棚的广场中曾经聚集了近百名露宿者,他们当中有的依靠乞讨为生的,也有在车站内帮人搬运行李,又或者在东站附近打散工赚点生活费,一到了晚上,都会聚集到这个能够暂时遮风挡雨的广场中休息。

来自湖南怀化的34岁“街友”杨先生就曾经是这里的一份子。然而,1月8日这天,在东站广场上流浪露宿了3个多月的杨先生决定跟着社工前往位于水荫路的市救助站市区分站,并希望通过救助站买到一张火车票回家过年。在跟社工的多次聊天中,只有小学文化的杨先生说出了自己流浪的经过:没文化找不到工作,在家里也找不到对象,在家人的多次“批评”中杨先生决定自己出来闯一闯,结果工作无着之余连身份证都弄丢了,最后只能露宿街头。和社工进入救助站几天后,杨先生拿到了一张回家的大巴车票,“我希望回老家后能找到一份工作,闲时再帮父母干干农活,好好孝顺他们。”

除了杨先生外,19岁的少年小宇也曾在东站流浪两年多。虽然有轻微智障,但小宇为人热心善良,在东站广场的流浪人员“聚集区”里有着较多人脉。在和社工接触后,小宇很快成为了协助社工派发物资的“义工”。看到有人在社工的帮助下成功“走出”聚集区后,小宇也有了回家的念头,并在社工的帮助下回到了老家广西北流市。

尝试

政府购买专业社工服务

记者从广州市民政局了解到,一年投入100万元,购买专业的社工服务于流浪乞讨人员,目前国内其他城市还没有类似项目的官方资料。

市民政局的有关负责人指出,“职业”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问题是目前全国救助管理难点问题之一,广州尤为突出。而据不完全统计,从2003年至2014年十多年间,广州累计救助生活无着落者和流浪乞讨人员超过40万人次,近年来的年救助量就占到全省的1/3。对不愿进救助站的职业乞讨人员,不能强制要求其进站受助,也不能限制其离站,无法对其受助后仍继续乞讨进行干预。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运用社工专业手法,为“职业”乞讨人员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救助服务,帮助他们克服人格障碍,纾解心结、重塑信心,引导其弃讨返乡、自食其力,最大限度减少街头“职业”乞讨现象。

“为300人建档、劝10人进站接受救助、帮助50人结束流浪生活返乡。”是民政部门对于购买社工服务的硬性标准。从去年11月入冬起,来自广州鼎和社会服务中心的11名专业社工,开始了在广州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社工介入服务项目”。截至2016年2月15日,共为300名流浪乞讨人员建立了个人档案,个案帮扶44人,其中,成功完成乞讨返乡个案27人、就业安置2人、转介精神病院救治2人,进站救助23人,持续跟进焦点个案5人。

方法

社工“用时间换取信任”

专业社工与救助站工作人员、志愿者的服务有何不同?

记者了解到,社工和志愿者的工作交流中,流浪乞讨人员被称为“街友”,探访他们的工作称为“街访”,而和“街友们”对话时,则称他们为“大哥”,既表示尊重,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社工告诉记者,在一开始开展“街访”时,社工们都会带上小板凳,发现一位“街友”,就坐下来和他们倾谈。久而久之,席地而坐、或者直接坐在“街友”的被铺上,已成为社工们的习惯。“在取得他们信任后,我们还会和他们一起抽烟、打牌,进一步了解他们‘流落街头’的原因,可以说我们是‘用时间换取信任’。”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