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是盘点今年和展望来年的时节,这不仅适用于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第三部门的社工机构。翻看最近半个月以来珠三角各市的社工新闻,不难发现一些格局的变化正在酝酿之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12月12日在佛山市南海区举办社工专才招聘会。与以往珠三角办过的社工招聘会不同之处在于,该场招聘会仅面向有社工专业背景(没有“相关”二字)的求职者,并且要求设摊机构必须承诺税后3500元以上的月薪起点,求专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
与此同时,在东莞则有“蛋糕不够分”的声音,指的是全东莞注册了34家社工机构,但仅20家左右能拿到政府购买服务,部分机构因专业人才不足而发育不良,未来只好“自谋出路”。在广州,民政系统传出消息,旨在规范行业的《广州市社会工作条例》将在明年出台,几个关键词是加强“统筹协论”、“调研论证”和“优化布局”。
从上述几个城市的社工年末新闻,加上并不乐观的经济前景,不难看到一些重要的趋势:在珠三角,政府能投到购买社工项目的经费可能已经见顶,但新注册机构仍在不断出现中。在经费有限,行业却在继续虚肥的情况下,社工界即将大浪淘沙。无论是佛山市南海区的争抢专业人才,还是广州对行业规范的完善,都是要在这个大浪中把沙淘掉,把专才和机构留下来。
然而,回到深圳,对社工圈财绌的相关讨论却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最近深圳某区在举办优秀社工项目评审的同时,进行了一场探讨社工圈如何“造血”的论坛。参与讨论的社工界意见领袖就社工圈如何造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意见把专业化直接等同于市场化,认为依靠政府买服务就是不专业,要专业就要市场化。相应地,另一些意见则认为市场化就要“打造品牌”,除了传统的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外,社工机构应“针对特殊的、高端的社会需求提供高品质社会服务”,目的是“不仅解决了社会组织的生存问题”,还可以“培育一大批高级社工人才和高端的社会服务品牌”。简而言之,这个论坛认为,通过向高端群体提供服务,不但可获得经济收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并且这样做了,就会专业化了。
放在当下这个大形势之下,这种思维让人感到不安。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国际经验都会知道,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社工行业有多专业,政府购买仍是最重要的财政来源,因为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弱势群体,这是一个很难“市场化”的领域。诚然,通过非相关业务(例如服务有钱人)的收入来补贴相关业务(服务弱势群体),这也是第三部门的常用做法,但以此来实现相关核心业务的专业化,实在是闻所未闻。更重要的是,如果以服务高端群体为主业,那么相关的机构恐怕就不属于第三部门了,这个机构将失去筹募社会捐赠的道德感召力。反过来讲,社工机构需要造血,但这应该是指向社会募集资源,而不是大力扩张非相关业务。
更重要的是,面对未来两三年财政投入可能收缩的局面,当其他城市在集中资源留住专才的当下,深圳是否真的要把社工机构推向非相关业务的市场领域,必须三思而后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