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少活多 危机四伏 三水本土社工机构艰难拓荒

张弘弢 2014-07-23 09:43   广佛都市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进入7月份以来,三水多家本土社工机构开启了相同的模式——“忙碌”。与这种“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些社工机构的总体运转大多举步维艰。

三水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社工正在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三水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社工正在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   外来务工人员在张边社区新三水人服务站参加识字班。外来务工人员在张边社区新三水人服务站参加识字班。  

一线社工月薪  不足3000元

进入7月份以来,三水多家本土社工机构开启了相同的模式——“忙碌”。春雨社会工作社总干事陈海宾忙着在张边社区、文锋西社区家庭服务中心两头跑;弘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罗月娇忙着带队演讲,共要开展30场职业素质培训;三水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接到记者的约访电话后说,负责人太忙,很难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与这种“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些社工机构的总体运转大多举步维艰。“三水的政府项目普遍定价不高,仅仅够发工资而已,但工作量又很大,所以我们都是尽力维持,生怕一线社工走人。”陈海宾说。

目前,春雨社会工作社手里“最贵”的项目是“张边社区+文锋西社区家庭服务中心”项目,总额19万余元,要求配备4名社工。陈海宾表示,扣除投标佣金和各种税费,每位社工的月工资平均还不到3000元,“与工作的辛苦完全不成正比,很难留住人。”他说。

作为三水首家本土社工机构,弘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罗月娇说:“我们经历过半年甚至一年没工资发的痛苦,现在能正常发工资了,但也只是勉力维持。钱只有那么多,只能发给项目底下的社工,我是没有工资领的,不倒贴就算万幸了。”

入户走访

常被当成推销员

2012年至今,三水本土社工机构经历从无到有,目前已有7家进驻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但是,三水很多民众仍然对社工这一职业十分陌生,对社工机构的作用也不甚了了。

“一线社工经常要走访到户,但基本敲不开市民的家门,即使开了门也不会让我们进去,因为市民不了解社工是干嘛的,总把我们当成推销员。”创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张佳妮说,“而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关爱外来工的一些项目,都被老百姓当作是政府部门在搞。”

即使在政府层面,也有人对社工不太“感冒”。前不久,文锋西社区家庭服务中心在专业社工的建议下设置了一个室内儿童乐园,而一位区财政局的领导视察后却认为“太花俏,浪费钱”,并不关心社工能否将其物尽其用,满足居民需求。

更尴尬的是,由于不受重视,专门帮助弱势群体的社工机构自己倒先成了弱势群体,连办公场所都无法保证。自今年1月进驻乐平镇开展产业社区和家庭服务中心项目后,弘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6名社工已先后搬了4次家,至今仍无固定办公地点,承诺的办公室仍在装修中。

通力合作

提升专业度

由于主要依靠政府购买项目维生,三水的本土社工机构目前最大的隐忧在于政府会否“断奶”。“这些项目都是一年到期,之后还会不会跟你续签?会不会改变报价?都是未知数。”曾在南海桂城做过社工的罗月娇表示,桂城的一个社区最初是引进社工机构来开展工作,一年后改由社区行政人员接手。

除了通过政府购买项目来“输血”,社工机构自身能否主动“造血”,开发一些新项目呢?罗月娇说:“我看好专业社工在三水的发展潜力,但现在就去盲目寻找新项目为时过早,不如埋头做好现有的项目,做出成绩,获得政府和市民的认可。”经记者调查,另有几家社工机构一直在考虑拓展其他业务渠道,但苦于分身乏术,“造血”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面对困难重重、危机四伏的拓荒期,三水各家本土社工机构虽然深具危机感,但并没有失去信心。前不久,这些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借着在顺德参加培训之机开了个座谈会,在充分讨论后达成共识,三水尚处于社工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竞争没有意义,各社工机构应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全力提升专业度,一心一意做出优质项目,“才有活下来的可能”。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