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兰(左)在救助站沙盘游戏室
上街劝说流浪乞讨儿童进站救助,为孩子们洗澡、作心理辅导……作为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儿保科一名专职社工,何春兰大量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6年间为1200多名流浪儿童重新回到家庭做出了努力。出生于新疆伊犁的小何,是南京救助站一名专业社工,拥有社会工作师资格证,2007年毕业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社工系。
她把老挝女孩送到边境口岸
去年6月,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接收了一名老挝籍苗族女孩,因语言不通,她的身份信息一直无法确认。何春兰与同事们多方联系,通过云南籍受助人员的辨别,寻找到南师大越南籍留学生、贵州大学研究世界各国苗语的专家等,最终查证到该女孩的个人信息和被拐经历。随后,她把女孩的所有信息用老挝文字和中文报呈国家公安部。8月底,在公安部门人员陪同下,何春兰把女孩送到中国与老挝接壤的磨憨边境口岸,让这个孩子经历近6个月漂泊辗转后,得以与家人团聚。这一案例成为国际救助领域一次成功的尝试。
去年8月,何春兰与栖霞区检察院相互协作,为一名参与团伙盗窃、正在接受公安部门调查的未成年人提供临时寄住和心理辅导。庭审期间,何春兰作为“合适成年人”,向法庭介绍这个孩子的生活、学习、教育情况,帮助其维权。也因为这个案件,当年9月南京救助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立“未成年人关护基地”。
她促成转移乞讨女童监护权
去年7月2日下午,一则“南京街头裸体女童当街吸烟乞讨”的新闻在网上流传,市救助站的应急工作小组迅速出击,何春兰带着社工团队去现场处理干预,次日上午将这个流浪街头的裸体女孩带回站里。两天后,何春兰与省民政厅相关人员带着女孩前往她的家乡泗洪,并督办孩子及其父亲的教育帮扶。
当月底,她再次带着社工团队上门回访,真切了解到女孩父亲的监护能力已经缺失,小何把这些写成回访报告上报给江苏省民政厅。在省民政厅的推动下,最终这个女孩的监护权通过法院判决转移到其亲戚家。小何的评估报告中还完善了对女孩的后期教育和养育等,均做好妥善安置。
近几年来,各地虐待儿童、对儿童实施的性侵案件集中爆发,很多流浪孩子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无法应对成人世界的伤害和骚扰,小何与同事们结合青春期孩子的特点,设计出《如何对性骚扰说“不”》、《正确看待两性关系》等系列小组工作方法,编写了适合流浪儿童阅读的生理卫生知识男女两册读本,进而整理出文明礼仪读本、寓教于乐读本、法律法规读本等适合流浪儿童的七套教材。即便这些儿童离开了南京救助站,再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情形,也会懂得以积极的方法应对,不至于再次误入歧途。
经她建议救助站设立“类家庭”
何春兰除在救助站建立专业服务团队,还把救助工作外展到社会角落,引进高校资源,尝试社工督导机制,目前站里与南京9所高校共建“流浪未成年人社工工作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小何也受聘为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督导,并于2012年底被推选为南京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
社会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小何参加2009年“中意流浪儿童教育矫治培训”时了解到,意大利社工的服务对象是战争遗孤,在儿童生活设施方面,机构严格按照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按国际标准布置生活设施。她把这些经验带回了南京救助站,在站内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大楼建设装修时,她积极建言,伸张儿童的权利,如儿童房间设计体现了男女孩子的性别差异。
中心还设立了两处“类家庭”,是标准的二居室,对缺失家庭关爱的流浪儿童进行针对性辅导。为了让孩子懂得感恩,她向领导建议把儿童活动室设计成爱心门牌,标识捐赠物品来源,如将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捐赠的5000本图书,加上其他爱心人士捐赠的几百本图书建成爱心图书室,孩子们阅读后返回家乡时,可以带走两本读物,她会在扉页写下寄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