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工机构与社工高校的合作方式

2014-09-02 10:2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加强社工机构与社工高校的联动与合作,是强强联合,是一个多赢的选择,也是我国社会工作事业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二法门!

作者:冯山

近几年来,随着上海、北京、深圳等地作为国家级社会工作试点先行先试并已颇见成效,从而带动了长三角、京津唐及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区域化和规模化的社会工作发展浪潮。受此鼓舞,特别是2011年由中央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之后,社会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吹响了集结号。未来10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发展必将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这种大背景下,全国各地的专业社工机构也像雨后春笋般诞生了。据报道,截止2010年底,全国已开发4.5万个社会工作岗位、成立5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目前虽然没有关于全国范围内社工机构及从业人数的最新数据,但从深圳社工的发展情况亦足以管窥一二:2007年,深圳全市共有3家专业社工机构,专业社工不过30余人。5年后,截止2012年8月,深圳市共有专业社工机构87家,专业社工逾2000人。

与此同时,在社会工作专业高等教育方面,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据了解,我国目前有超过250家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在校社会工作本科生、研究生约有4.5万人,每年各类毕业生约1万人。参照《意见》的规划,从这个数据分析,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仍将是供不应求。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数年来,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关乎整个行业发展命脉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之一便是业界与学界的相脱节导致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断裂与失衡”,所学不足以致用,所用亦无以可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频现断层和夹生层,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此外,由于内地一些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教育条件有限,加上地缘因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实习、培训、参观、考察等方面的机遇和素养明显不及沿海地区的学生,从而导致内地很多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即使从事了社工行业,也在实务中疲于应对,游刃难以有余。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业界和学界如何应对?这无疑是摆在社工高等院校和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一道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如何破题?就八个字:联袂合作,携手共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