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绿根:怀抱大愿景 艰难筹资延续项目

2013-12-13 16:26   南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灾区援助过后,绿根面临灾后重建的社区服务问题。5.12地震紧急救灾阶段,一个典型乡镇街道社区面临社区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所以绿根将主要服务人群定为社区老人及青少年。

中大绿根:怀抱大愿景 艰难筹资延续项目 - 中国社工时报 -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平台

5·12地震后,公民自发参与灾区救援,民间NGO井喷式地涌入四川受灾地区。彭州市中大绿根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根”)便是在地震后发展起来的众多NGO之一。

彭州市中大绿根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是在“新家园计划”灾后志愿者服务项目基础上成立的公益组织,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云南发展培训学院(YID),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R&S)、麦田计划四家机构联合发起。

绿根成立之初,业务范围包括:社区社会工作;社工培训与督导;行动研究;农村扶贫。但绿根现任执行主任王潇告诉记者:“中大绿根成立之初,心是非常大的,什么能做的都想做。当时的我们一定不会想到业务会缩小到如今这样一个小而新的领域。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也很虚无。”

“去年夏天,我们才把这个问题琢磨清楚。一个组织不能眼高手低,组织要有一个愿景,但我们要沉淀下来,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目前我们觉得做这个决定是对的。”王潇说。

从大机构到小创业

王潇是绿根的执行主任,武汉人,大学专业是工商管理,但对社会工作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就做了全职社工,至今已九年。除了有一年在基金会工作,八年来王潇都在农村工作。她说,四川是除了武汉外她呆过最久的地方,不仅因为她在四川做社工时遇到了她现在的丈夫,定居下来,还因为她很喜欢绿根这份工作。

王潇接手绿根之前,绿根一直服务于大机构,对她而言,接手绿根是一个很大的选择,“不是说换一个机构或者换一个地方那么容易的。有段时间也感觉有点工作疲劳,觉得自己像个工匠一样执行流程,每个月定时拿工资,很多创意和思想都已经枯竭。”王潇笑着说,“当我的生活和激情快枯竭时,突然有这么一个草根组织蹦出来了,给我机会让我创业,也不用担心注册等问题,所以我决定接手。”接手绿根之后,王潇带领团队做了多个针对灾后重建的项目。

灾区援助过后,绿根面临的是灾后重建的社区服务问题。在5·12地震紧急救灾阶段,一个典型乡镇街道社区面临社区公共服务及文化活动缺失等问题。所以,绿根将主要服务人群定为社区老人及青少年。

在2011-2012年度,绿根负责执行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资金支持的社区综合服务项目。2012年9月,开始实施由北京友成企业家基金会支持的三沟村妈妈学院项目,开展对灾后社区妇女的能力建设与生计发展支持活动。2013年1月,绿根获得香港乐施会支持,延续妈妈学院蜀绣培训的课程,支持三沟村蜀绣妇女小组成立了“三沟村妈妈蜀绣工坊”。

绿根也延续了在白水河社区的“新家园计划”,维护和发展了白水河艺术团。在龙门镇,艺术团的节目非常受欢迎。艺术团甚至到九峰村教授中老年人舞蹈,并帮助他们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

但绿根的每次活动并不都是那么顺利,去年绿根在白水河社区开展的电脑培训就很冷清,由于报名人数达不到30人的要求,被当地的社区领导拒绝了。绿根只好求助当地中学的一位计算机老师,才保证了活动的开展。

绿根还有物业管理培训、小志愿者对灾后家乡的考察、帮助三沟村修建索桥等小项目,正通过绿根的努力让更多人参与受益。

艰难筹资以求延续

“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我让这个草根公益组织生存下来,并且有连续的项目在做。”谈到成就感时,王潇没有列举奖项,而是强调了“生存”和“延续”。

作为执行主任,王潇的主要工作是筹集资金以保证项目持续运行。她坦率地说,目前的行政经费只能支撑到今年9月。8月份或9月份还申请不到新项目的话,就有可能发不出工资。

为了获得资金支持,绿根一直在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申请项目资金,做项目的费用里有一笔支撑费用,可以支撑机构的行政开支,二是争取机构支持,但这类申请非常难。目前绿根申请了一两个都没有成功,现在正在申请下一个,还没到绝望的地步。

“我们的心态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王潇说,“很多草根组织的生存状态跟我们一样的。”

正如震后志愿者和NGO井喷式地涌入四川,灾后基金会的支持和志愿者人数也减少得很快。四川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在2009年的“5·12论坛”上说到,2009年的灾后民间NGO数量不到50家。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也说:“偌大中国,760亿捐款,只有50来家NGO在苦苦支撑,这些捐款没有到达这些机构的渠道,因为所有公募基金会的背后都是政府,民间捐赠的资源不能流向这些公益服务机构,资源的链条是断裂的。”

“绿根作为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机构,不能公开募集资金的”,王潇说,“我们通过和基金会合作或投标拿到项目资金,但能够一直持续合作下去的基金会也不多,因为有些基金会灾后重建只做到第三年就停止招标了。”

灾后重建一开始是王潇申请项目的招牌,可议题的热度过去后就很难发挥作用。“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灾后重建需要9到12年,但基金会会觉得你再说这些很老套,所以要有新鲜的议题,这样才能找到资源。”王潇说。

“拿到资源,所有人可能都会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因为生存太艰难了。”王潇说“难”字时加重了声音。“有些基金会的策略会改变,转向农民工、留守儿童、妇女之类的。你没办法在他面前谈灾后重建需要9到12年,所以我们也需要转变策略,包装自己的申请,符合对方的策略。”

向基金会申请项目,是王潇筹集资金最多的方式。当然她也在尝试其他方式,如社会企业的项目、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但每一条路都很难,基金会申请虽然驾轻就熟,但比买彩票的概率还低。”

绿根如少年 还有很大空间

从实习生到全职社工,陈仕川到绿根快一年了。大四实习找到绿根时,她甚至不知道难以下决定。“我到这里的那天下着小雨,半山腰上飘着一层雾气,就像书里的仙境,风景很美,空气也很清新。”陈仕川说,第一次来到龙门镇时,风景确实让她感到很美好。

但正是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让她有一丝犹豫,“在我看来,这里山高水远,做任何事情都不太方便,最重要的是离朋友、同学、亲人太远,空闲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消遣。”

“最后,乡亲们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了我,让我觉得这是一片值得让人付出的土地,这是一群值得我为之努力的人。”现在,已经融入到绿根的生活之中,作为行政助理的陈仕川,正负责绿根其中一个项目活动的推进。

一开始在绿根当志愿者时,就有一件简单的事情让她很难忘。有一次,彭州民政局委托他们在附近的村子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因为项目活动时间紧迫,陈仕川就邀请了村子的负责人带领他们去拜访。但做调查时,陈仕川发现有些调查对象很不自然,总有些防范心理。到后来她才知道是因为村主任在场的原因。

“如果继续跟着村主任走访,那么问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和真实情况肯定有偏差。”所以,她们立即改变了调查方法,谢绝了村主任,效果很明显,村民没有排斥的表现,调查过程很愉快。

“在绿根的每一天,我都在实践书本上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当然更多的是体会到助人的快乐。”陈仕川笑着说。

除了平时在绿根的工作,陈仕川甚至希望自己周末或空闲时间去做其他的志愿者服务。陈仕川说:“公益是一个阳光的行业,不只能给项目受益者带来阳光,工作者的内心也会洋溢着满满的阳光和温暖。”

后来,陈仕川从实习生转为全职社工,就越来越感觉到绿根的不足。“总的来说绿根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机构,如一个成长中的少年,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成都的公益活动五花八门的,每逢周末都有活动,活动中每个人张扬着对公益的热情。”陈仕川感叹道,“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四川的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几年之后,公益组织主要集中在城市,当然也有农村项目,只是像我们这种驻点在农村的机构很少了。”

绿根的使命是促进社会工作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应用、交流与发展,协助社区灾后重建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命看起来很大,也许需要一个更为壮大的公益组织才足以承担,绿根把它种在了农村的土地上,像一个农民,辛勤劳作,春耕秋收。当有一天,资金和人力都跑过来施肥浇水时,它的根也许就会扎得更深,直到长成一棵大树,能让更多人乘凉。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