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晨风(右一)在杭州市救助管理站为受助人员做团体“房树人”绘画测验,大家围在一起分享感受。(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杭州3月23日电(记者李平、唐弢)2020年8月,已在城市街道办事处工作了两年的安徽姑娘蒋晨风,向杭州市一家社会公益组织投了份求职简历。几天后,被录取的蒋晨风走进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开始了自己的社会工作“生涯”。
1996年出生的蒋晨风,在救助管理站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滞留在这里的困难人员。大学本科学法学的她说:“如何运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受困人员,也是我这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学、心理学等为支撑,秉持“助人自助”理念,帮助受助人员重塑自信、解决困境、重新融入社会的职业活动。
“救助管理站的滞留人员,有些精神失常,有些性格孤僻,有些干脆沉默寡言。”经过这半年多的实践,蒋晨风认为,学会打开受助人员的心扉,是成为一名合格社工的开始。
蒋晨风记忆中,有位30多岁的受助人员,因沉迷赌博输光了家产,较为厌世。“社工有时要主动介入,有时要默默倾听。”蒋晨风说,“我就静静地听他讲对自己的悔恨、对未来的迷茫。他讲完,长舒一口气时,我知道他有了答案。”
姚璐怡走进校园为当地学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受访者供图)
1992年出生的姚璐怡也是中国青年社工中的普通一员。2015年,她从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浙江德清,加入晨曦社工组织成为一名一线社工。“我不想丢掉所学专业,更想帮助别人。”姚璐怡说。
入职不久,姚璐怡便开始负责“关心桥驿站”青少年社区矫正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他们面对过去,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态,恢复社会功能,从而实现再社会化。
几年来,姚璐怡带领的社工团队不断壮大,成员由4名发展到如今的12名,撰写的社工案例被收入浙江省社区治理案例汇编。2018年,姚璐怡入选中国百名社工人物榜单,并相继获得湖州市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德清“最美社工”等荣誉称号。
从关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到助老扶困,仅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浙江,像蒋晨风、姚璐怡这样的“80”后、“90”后、“00”后青年社工已达5万多人,他们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一次次的专业服务,推动社会一点一滴的和谐与进步。
长期关注中国社工领域发展的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彭荷芬认为,这也是在物质愈加富裕的时代,日益成长的中国年轻人服务社会、寻找人生价值坐标的一种选择。
姚璐怡(中)在和团队成员就开展当地社会救助项目进行策划讨论。(受访者供图)
在姚璐怡看来,做社工的薪资不算高,但收获了成长、赢得了尊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受助人员,有脾气暴躁、不听管教的孩子,有身处于困境依旧坚强的妈妈,有絮絮叨叨的老人……”姚璐怡说,自己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视角立场看待问题,思考探索受助人员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受助人员讲‘没有你,就没有自己的今天’,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开始家人还挺反对的,老劝我去考公务员、进国企。当发现我从事社工工作后,人比以前更乐观温和了,更会主动关心人了,更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了,爸妈顿时觉得这份工作还不错。”蒋晨风说。
事实上,中国政府也日益关注到社会工作给社会带来的积极正向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
“未来,我将继续服务社会特殊群体,尤其是‘问题’青少年。”姚璐怡说,要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而彭荷芬相信,社会工作将迎来发展的春天,“社会工作也将被更多中国民众熟悉和了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