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儿童的未来更美好?专业服务来了

夏学娟 2020-06-03 10:27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支持少年儿童工作。儿童是最容易触动人心的群体,他们纯真可爱却又异常脆弱,特别是那些因贫困、残疾或监护不力而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更需要全面、专业的守护和关爱。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支持少年儿童工作。儿童是最容易触动人心的群体,他们纯真可爱却又异常脆弱,特别是那些因贫困、残疾或监护不力而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更需要全面、专业的守护和关爱。

为了让这部分孩子也能更好地成长,社会工作者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用爱回应、用心服务,与他们一同筑梦美好未来。

精准识别,不让一个孩子落下

“贫困和残疾这两类困境儿童可依托既有的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相关政策,保障工作相对成熟,但第三类监护困境儿童,始终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儿童保护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何发现处于困境中的儿童?怎么衡量监护的缺失和不当?这些都是政策落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为破解困局,各地纷纷引入社会力量发现和识别困境儿童。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依托“三区”计划开展困境儿童服务,社会工作者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入户核查、登记信息、汇总上报,确保困境儿童识别工作精准及时;上海市长宁区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依托社工机构对儿童的生存环境、家庭经济、监护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评估,据此筛选出不同层级的困境儿童并进行相应干预;北京市通州区将社会工作者纳入儿童福利和保护四级工作体系,多名“边缘”困境儿童因此被发现,得到了及时救助……虽然社会工作的参与形式各异,但其专业价值已经显现。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会工作者更是积极战“疫”,为困境儿童撑起保护伞。受疫情影响,多地出现因父母或实际监护人被隔离、无法返乡造成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他们成为“新困境儿童”。浙江省平湖市壹起来公益发展中心设计开发了“护苗成长·一路向阳”小程序,搭建起供需快捷对等的云平台,及时发现疫情下的困境儿童,并将他们的需求与资源无缝对接,保证“关爱不掉线”。湖北籍金先生提起当时的情景,仍有些激动:“儿子从小没了妈,我在外地回不了家,80岁的老父亲又被隔离。真是恨不得能插上翅膀飞回去!多亏社会工作者联系了福利院,还陪伴儿子缓解焦虑情绪,我才松了口气。”

在疫情防控工作最吃劲儿的时候,许多社会工作者都联动当地的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开展排查宣教工作,通过开通救助热线、提供防疫物资、进行心理疏导等方式,保证不让一个孩子落下。

有家有爱,打造温馨港湾

“关爱困境儿童要从源头做起,这个源头,是父母,是家庭。”采访过程中许多专家和一线社会工作者都表达了类似观点,陕西省宝鸡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杨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解决困境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监护问题。”

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成长环境,是人的心灵归宿。儿童社会工作特别注重专业服务中的家庭支持服务。“许多儿童陷入困境正是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和不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友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李雪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做得最多的就是为家庭增能的亲职教育、亲子活动和科学育儿倡导等服务。“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东北农村的灶台和火炕之间的墙壁上会有一个洞,存在安全隐患。社会工作者评估儿童的生存环境,把这个列为居家安全的改造事项。”李雪说,“家长们都很感激,因为社会工作者想到了连父母都没想到的事。”

家庭对孩子更为深远的影响是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体验。有的孩子乖巧懂事,为了让父亲在外打工能够安心,把渴望深深埋在心底;有的孩子叛逆乖戾,只为引起父母的注意,哪怕是训斥;有的孩子也想和其他人一样,喊一声妈妈,尽管她一出生就没了这样的机会……父母亡故、失踪、服刑,隔代抚养,这些不健全的家庭关系让困境儿童的情感关爱需求格外强烈。

在安徽蚌埠,社会工作(者)协会与爱佑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了困境儿童辅助监护项目,为六区一县重点村(居)的71个困境儿童家庭配备“辅助监护人”。辅助监护人由乡镇、社区推荐,社会工作(者)协会筛选评估后确定。他们与儿童及家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教家长沟通技巧,协助实际监护人做好生活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工作,弥补了家庭监护的短板。“这种亲情的‘补充’对于困境儿童来说太宝贵了!”项目参与者李睿婕说。

从事儿童社会工作已经8年的湖北省荆州市四叶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卢文博亦深有同感,他所在的机构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服务,为其搭建沟通的桥梁,修复断裂的家庭关系。

2018年底,机构链接资源为家庭困难的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筹得了一笔慰问金。在怎么发放这个问题上,卢文博和他的同事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决定让服刑人员以红包的形式发给子女。时值年关,监狱里特殊而温馨的聚会如期进行,当女儿小晴(化名)说出“这是我第一次收到爸爸给的压岁钱,太开心了”时,小晴的父亲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并表示要好好改造,争取能早日再尽父亲的责任。此后,社会工作者又顺势推出“开学第一课”“给爸爸的父亲节礼物”“亲情日记”等系列主题活动,让爱在高墙中流动。

“每一位困境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成长所需要的抚慰和照料也不尽相同。社会工作者能做的就是用专业服务弥补缺失、修复功能,让家庭成为孩子们的避风港湾,将儿童遭受困境、危险的风险降到最低。”卢文博说。

培力增能,激发奋发向上的力量

“社工姐姐,我考上大学了!”接到小诚(化名)的电话,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金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刘艳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小诚曾是一名困境儿童,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留下残疾,家徒四壁,13岁的他还得跟母亲睡一张床。社会工作者发现后迅速链接资源给他家修葺了房屋,添置了床、家具,还经常到家里给他辅导作业,邀请他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一直鼓励他树立信心,陪伴他成长。“羞涩自卑的小不点儿长成了阳光大男孩,多年的跟进服务没有白费。我想,这就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刘艳春感动之余特别欣慰。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从接受服务到反哺社会,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社会工作者眼里,困境儿童不是悲惨的代名词,而可以培养成掌握命运的舵手。无论处于何种困境,社会工作者都会给孩子们输入希望,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孩子们奋发上进。

在甘肃省的偏远山区,社会工作者把助学作为服务重点,帮助贫困孩子顺利完成学业,用知识改变命运;在江西省的贫困县,社会工作者发起困境儿童自助图书馆,在困境儿童家里建设小型图书馆,让孩子们负责运营图书馆,实现助人自助;在湖南省的革命老区,社会工作者开办了“双龄学院”,困境儿童可以在这里学习围棋、书法、架子鼓……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工作者关注的是‘心’的成长,这和以往的给钱给物、过节慰问相比,效果是天壤之别。”在接受了社会工作和儿童保护相关培训,以及亲眼见证了社会工作者把问题儿童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小小志愿者之后,一位儿童主任这样说道。

每个儿童都应该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社会工作者围绕需求,从全人的角度为困境儿童提供了立体化的服务,为他们扫清阴霾,筑起快乐、健康成长的牢固防线。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