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乡子竹村社会工作扶贫项目

兰树记 2019-04-24 09:31   民政部门户网站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以返乡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为重点,云南连心社会工作者挖掘本地傈僳族社会工作人才,为当地培养一支不走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并协助泸水市孵化1 家民政部门主管和登记的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让社会工作真正地扎下根,开出花,结成果。

原题:情暖傈僳,爱满子竹——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乡子竹村社会工作扶贫项目

波四益是一名返乡青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外工作了几年,后因母亲生病辞掉工作返乡照顾家庭。波四益的家乡——子竹村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洛本卓乡东面,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刚回到乡村,波四益十分迷惘,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直到他加入云南省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成为子竹村社会工作站的一名本土社会工作者。

以返乡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为重点,云南连心社会工作者挖掘本地傈僳族社会工作人才,为当地培养一支不走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并协助泸水市孵化1家民政部门主管和登记的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让社会工作真正地扎下根,开出花,结成果。

一个小乡村的困惑

子竹村距离乡政府13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总人口1893人。全村贫困对象有237户共1100人,占总人口的58%,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攻坚任务重。

2018年5月,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在云南省和怒江州民政部门指导下,承接民政部“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选派8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并聘请当地2名专职社会工作者组成团队驻村工作,与泸水市民政局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自治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村三委”)协同合作,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助力子竹村的脱贫攻坚任务。

社会工作者团队在入驻村寨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驻村工作队员、走访村民及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快速对村寨人口构成、文化、经济、弱势群体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总结该村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与发展需求:

一是困境人群数量大,社区照顾、医疗援助及康复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的需求大,村寨缺乏专业的照顾和服务体系,在地社区服务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缺乏,青年党员示范作用不明显,村干部行政工作任务重,工作难以系统化和精细化。

二是当地交通不便,村民居住分散,组织活动困难,村寨能人骨干主动参与村寨公益服务、环境治理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平台少,动力不足,有待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进行协助挖掘与培养。

三是当地产业发展缺乏技术人才和统筹思维,传统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规模化产业推动存在较高风险,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缺乏外部力量协助进行规划和营销。村寨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尚未成立,集体经济收入低,产业发展的效益不明显。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靠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一方面他们链接资源,另一方面也从本地激发潜力,挖掘培养在地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以“三社联动”为抓手,建立一套针对村寨弱势群体(如儿童、妇女、老人及残疾人)的服务体系,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挖掘乡村村寨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探索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区服务与治理创新及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径。

本土社会工作者的诞生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从外边派驻的社工由于各种原因,基本很难呆得住,工作要快速见到失效也较难。因此,挖掘并培养本地区、本民族社工就尤为重要。云南连心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返乡青年等,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经面试、笔试和试用等环节,选拔出合适的人选作为社工进行任用和培养。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专业社工教育背景的青年人非常少,机构需要花费2-3年时间才能培养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和经验的社工。这个过程要投入大量的督导、资金和时间成本,对机构挑战虽大,但对于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普遍缺乏社工人才的情况下,又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波四益便是云南连心培养出来的一名干将。

波四益从11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经过半年多的驻村工作及机构提供的持续督导和培训,他在联动志愿者服务村寨儿童、老人和残疾人、与村委会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协作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在地少数民族返乡青年的优势和作用。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的子竹村青年认识社工,并加入到返乡建设家乡的行动行列中来:“因为要经常走村串户,很多村民都以为我是大学生村官,说社工他们就不能理解。只能慢慢来,毕竟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要让村民知道社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寻找产业扶贫之路

在对子竹村寨社区服务与发展进行系统性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项目工作团队的社会工作者从多方面着手服务子竹村脱贫攻坚。

顶层设计,搭建多方参与联动的工作组织架构。在社工团队推动下,以村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社会工作者队伍为核心成员,“子竹脱贫攻坚协作小组”成立了。小组在线上线下不定期召开会议,对村寨不同发展议题及时进行多方讨论,形成各方力量的优势互补,共同解决村寨贫困及发展议题。社会工作者们引入高校及企业等社会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为村寨儿童、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提供课业辅导、艺术教育、识字教育、走访照顾及心理社会支持等服务,为村寨注入外部支持力量。

盘活村寨资源,搭建村民参与社区服务与发展的多元平台。驻村社会工作团队通过与村委会协商,由村委会无偿提供办公和活动场地,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在团队工作的第一个月,社会工作者通过走访,与村委会和各个村小组组长进行沟通,充分盘活自然寨的各个党员活动中心作为服务的场地资源,向政府、基金会、企业及社会各界筹措资金、图书、玩具等资源,依托建立村寨儿童托管与服务中心、妇女夜校等工作阵地和平台,为开展各项村寨服务奠定基础。

挖掘村寨内生骨干力量,打造在地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和乡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招聘当地返乡傈僳族青年成为驻村社会工作者,通过选派社会工作者以“师傅带徒弟”的督导方式,支持在地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服务、小组工作及社区活动等实践,不断磨练提升驻村社会工作者团队的专业服务能力。此外,通过驻村社会工作者走访挖掘,重点培养村寨留守妇女或青年人作为乡村社区工作者(简称乡工),协同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建立“社工+乡工”联动的村寨社区公益服务体系。乡工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其工作职责包括:负责村寨儿童中心运营;负责对有留守儿童、老人及残疾人的困境家庭进行入户陪伴,提供个别化和精准化的服务;负责组织妇女文艺队,组织刺绣与妇女夜校活动;协助村长办理村寨公共事务和调解家庭矛盾纠纷等服务事项。

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村寨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示范作用。从村寨中挑选出具有一定学历、思想觉悟高、公益心较强的青年党员,推动他们通过带头组织学习、入户走访、参加村寨公益服务等方式,协助村党委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服务拓展与创新,探索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与村寨发展中的作用与角色。此外,提供外部人才输送和培养支持力量,依托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联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所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工作思路和经验,引发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项目经验模式可复制模型设计。

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选派社会工作者和驻村社会工作者共同努力下,“三区”计划社会工作助力子竹村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地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和乡工人才队伍初见雏形;村寨原有资源汇聚,村寨发展的内生动力蓬勃涌动;村寨公共服务完善,群众的获得感与归属感不断增强;村寨产业结构化升级,一条符合村寨特点的产业扶贫大道即将开通。

社会工作者们为傈僳族带来了方向、方法,为子竹村的脱贫攻坚战送来“弹药”。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培育下,村民们被武装起来,成为奋斗幸福生活的战士。子竹村虽小,可村民们的斗志一旦被激发,穷山恶水也会变成金山银山,又何惧脱贫攻坚!

(执笔人:兰树记)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