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攻略实施一年 上海闯出一条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新路

张俊 王正玲 2015-12-07 15:12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14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课题组副组长,从全市抽调了41位同志,组成四个调研组,由4位担任过区县委书记的领导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在上海所有区县全方位开展调研。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当前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刻,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基层社会治理正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现在上海常住人口2425万,比上世纪90年代初增加一倍多;外来人口快速进入,已超千万;国际化、信息化迅速发展……城市发展中的变化,为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带来极大挑战,出现城乡结合部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倒挂”普遍、大量城市中心人口向远郊区聚集、“人户分离”现象日益突出等众多难题。

面对发展随之而来的“成长烦恼”,上海市积极应对,加强顶层设计,提高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2014年,上海市委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由市委书记韩正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课题组副组长,从全市抽调了41位同志,组成四个调研组,由4位担任过区县委书记的领导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在上海所有区县全方位开展调研。

2015新年首个工作日,共和新路街道经济科工作人员忙着梳理辖区内经济实体。

当年底即给出一份“治城攻略”——“1+6”成果,即1个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完善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社区工作者管理6个配套文件,引领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基层基础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2015年,是“1+6”文件的贯彻落实之年,到底这一年上海的基层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多年来群众希望解决的难题有没有破解?困扰基层干部的制度短板有没有补齐?

党建引领 社区共建共享

五爱路是金山区朱泾镇五龙村的一条主干道。由于村里资金有限,多年来这条路一直没有安装路灯,给村民夜晚出行造成困扰。2015年春节,五爱路突然亮起了路灯,让村民心头一喜:这是谁做的好事呢?

原来,与五龙村结对共建的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党组织了解情况后,主动为村民解决了难题。目前,和五龙村结对共建的党组织已发展到11家,各结对共建单位积极开展了助学、助老、助困等一系列活动。

党建引领,推动社区治理是2014年一号课题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根据改革方案,上海将现行街道“1+3”调整为“1+2”领导体制,即将“社区(街道)党工委”更名为“街道党工委”,撤销下设的“综合党委”和“居民区党委”,新建“社区党委”,负责区域化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和居民区党建工作,注重吸纳社区各类组织代表,突出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两个层面“兼职委员”的代表性,加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使其成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

目前,上海市103个街道党工委已全部完成更名,基本完成社区党委的组建,在党工委层面基本设置了“兼职委员”。上海全市居民区党组织共配备“兼职委员”4443名,占到委员总数的20%。

今年以来,在长宁区中山居民区,为了父母遗产吵闹数年的张氏兄弟终于和解,这多亏了於乐敏——兼职中山居民区党组织副书记的社区民警。

自2014年担任“兼职委员”以来,於乐敏“深感责任重大,更忙碌了”。对此,中山居民区书记马琍深有同感:“於警官不仅每周都在居民区巡逻,而且有关社区治安的大小会议,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参加,为小区治理出谋划策,并常常陪同我们一起上门化解矛盾。”

基层减负增能 为百姓解决“老大难”

“街道统一剥离招商引资职能”,这是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的重要内容。截至2015年6月,上海各区均明确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奖励,明确街道经费由区财政全额保障,推动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方面。

改革方案中,上海市不仅对街道内设机构进行整合精简,还为街道赋权增能:“由区委、区政府统筹街道考核工作,赋予街道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实行区级职能部门职责下沉街道的准入制度”。目前,上海各区已经完成街道体制改革方案。

整合条块资源是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早在2005年,上海就开始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力争“条块”之间无缝对接。“1+6”文件进一步统筹规范上海市基层网格化管理,重心要落在处置和解决问题。据悉,上海现已全面建立区县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

长寿路街道负责人同普雄居委会负责人进行实地探访,协调消除安全隐患。

居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多年来,上海注重探索创新,着力推进基层群众自治。自2010年上海开展居村委会自治家园建设工作至今,已建成203个居委会自治家园、9个村委会自治家园,涌现出“绿主妇”“戴老师议事厅”“四间堂”等大量自治载体,激发了社区自治活力。

如何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海市切实推进居(村)委会减负增能。实行“两份清单、一本台账、一项机制”,即建立居(村)委会依法依规协助行政事务清单和居委会用印清单,加快居(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实行居(村)工作事项准入机制。经清理,协助行政事项从140多项减为目前的近40项,印章使用事项从120多项减为22项。宝山、嘉定率先建立居村电子台账,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减轻了居(村)委会工作负担。

同时,建立居委会“两项经费制度”,居委会工作经费每年不低于10万元,落实居民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区探索“自治金”,创新社区资源配置机制和治理形式。建立村委会“两项保障机制”,村级组织基本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一般每年高于50万元,探索建立村干部分类分级工作报酬制度。

据相关部门透露,2015年,市级财政在安排经济薄弱村专项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在社区管理一般性转移支付中,考虑经济薄弱村数量因素,增加安排资金,由区县统筹用于加强对街镇、村居等基层组织和社区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完善待遇保障 优秀人才充实基层一线

“‘1+6’文件内容很多,其中涉及基层队伍的政策基层最关心,大家翘首以盼。能不能把这些政策落实好,直接关系到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发展和建设,是决定基层社会治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今年年中,在上海市委举行的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交流会上,市委书记韩正强调。

按照改革方案,上海市对就业年龄段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事业待遇”,畅通村党组织书记等优秀村干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通道。政策出台后,基层立即产生积极反响。6月下旬起,上海市主要媒体对“居村好书记”进行大量报道,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9月刚结束的上海市居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8.1岁,较上届下降2岁;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7.1岁,较上届下降2.4岁。居村党组织书记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较换届前增长43%,居村党组织书记总体结构渐趋合理。

“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此轮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上海着力建设好社区工作者队伍这个蓄水池: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立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建立与岗位等级和绩效考核相衔接的薪酬体系。截至10月底,上海各区县已基本完成签约、起薪等工作。上海市计划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约4.1万人,首批纳入约2.88万人,队伍整体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大专及以上学历占到80.4%。

原标题:变中求新 变中求进 ——上海市走出一条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新路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