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社联动”:重庆社会工作及社工组织迅速崛起
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简称“三社”,长期以来,基层社区被行政事务羁绊,履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被弱化。而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就此成为新时期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政府让渡空间,让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融入社区,让居民需求催生“三社联动”,重庆正在以创新的方式,释放基层动能,推动社会工作进入阳光地带。
政府让渡空间
社会组织蓬勃兴盛
“从敲门不开到‘有问题找社工’,短短数年,重庆的社会组织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改变。”10月12日,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郭小建浏览近几年所做的社工项目,感慨良多。
现在,重庆市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37个区县中,引进社工服务组织的区县达55%。这意味着,社工组织和社工服务,已在这座庞大的城市深深扎下了根。
“社会工作及社工组织的迅速崛起,首先得益于政府让渡出来的社会空间。”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邓明国表示。
邓所谓的让渡社会空间,即对基层社区简政放权的改革。重庆市出台《关于切实减轻工作负担、加强工作保障、强化村(社区)服务功能的意见》后,公共服务事务准入制度建立,村(社区)负担平均减少40%以上。
“可以这么说,没有社区减负,就没有社会工作存在的空间。”郭小建另外一个身份,是社工专业的高校教师,他对社工领域的任何一个变化都极为敏感。
在他看来,重庆市这一系列举措,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进驻和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空间。因为旧有的村、社区工作模式,实际上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工作事务,姑且不论其精力、专业性是否应付得过来,仅仅是社区试图“统管一切”的模式,就注定了社工组织缺乏成长的土壤。
现在,随着社区工作负担减轻,社区平台环境全面优化,社会组织发展步入迅猛发展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包括社工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14943家,资产总值80多亿元,社会组织成为激发社会活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需求催生联动
社会工作融入社区
“最开始连我们街道办都觉得难以理解,为何以前社区在做的事,非要多此一举引入外来的专业社工服务。”重庆南岸区龙门浩街道办主任江群,毫不讳言最初对社工的看法。
龙门浩街道是典型的老旧城区,辖区基础设施落后,困难群体集中,流动人口量大,社会管理工作长期困扰街道办。2013年,由重庆市民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担纲的“老旧城区居民自治社工专业服务”项目进入该街道。
最开始,没人相信这样一支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社工队伍,能做出什么名堂。但是,随着社工们运用专业知识,根据前期深入调查,不断地推出新的社工服务,而居民也从最开始的冷漠、排斥,到最后热烈响应,所有的质疑烟消云散。
“相比社区工作人员,社工有着诸多优势条件。”民悦社工中心主任周昌祥认为,社工首先掌握专业的社工知识储备,其次身份中立,再次拥有更集中的工作目标,这一切都是社工优势所在。
我市还明确要求,在全市城乡社区建立社区社会工作室,按照社区社会工作室建设标准,配置硬件设施,并在每个社区社会工作室配置2名专职社工。
这种被称为“全科式”的社会工作服务,主要为居民开展社区照顾、社区融入、社区康复等综合性服务。目前,社区社会工作室已涵盖包括主城在内的33个区县。
而对于社区矫正、精神卫生、灾害救援等专业性强的服务,我市则采取引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专科式”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跟着社区需求走,社区有什么样的需求,社会工作就跟进什么工作。”邓明国表示,所谓“三社联动”,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社会工作融入社区,沉淀到社区最需要的层面中去。
告别“万金油”
社工成为阳光职业
从无到有,再到兴盛蓬勃,重庆社会工作走出了一条跳跃式发展之路。然而,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一度困扰着这个行业。
“最开始,重庆既没有社工人才,也没有社工培训,更没有社工专业。”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社工苦笑,她因喜欢社工专业,但重庆没有,只得赴外地求学,后因思乡心切才回渝工作。
但现在,重庆已有10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专、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
目前,我市已经开设了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考前公益培训、督导高级研修培训、社会工作行政能力提升培训等7大类教育培训,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工作继续教育体系。
近4年来,重庆有超过5万人次受到各种社工培训,全面提升了重庆社工人才整体素质。
社工长期以来被误解为“万金油”,皆因其缺乏专业的职业评定。重庆市通过建立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了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员职业水平评价体系,改写了这一现状。
截至目前,重庆已有4457人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其中社会工作师654人、助理社会工作师1814人、社会工作员1989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