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江干区:社工探索转型服务“承包商”

2015-09-09 10:01   杭州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作为社区工作的“灵魂人物”,社工的职业发展方向一直有些模糊,在凯旋街道有不少社区已经走得飞快,纷纷从一个社区工作人员向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型。

原题:江干社工转型服务“承包商”  

前天,传来了一个伤心的消息——

一位独居老人,还曾是杭州链条厂的劳模,邻居敲门久久没有回应,等消防队员破拆进入时,发现老人已经没了呼吸。

“可以想见,老人有多孤独。”韦渊感叹。

韦渊是江干区凯旋街道金秋花园社区一名社工,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在西边的凯林巷片区,社区还给她挂了个牌——“韦渊心理工作室”,固定每天上午都有坐班,老人们也经常过来聊聊天。

“孩子不在身边,我很想念他们……想给他们打电话,又怕打扰他们工作,他们压力已经很大了……”

“说实在的,我不想拖累他们……心里想想就好。”

这样的工作室,挺受大家欢迎。

作为社区工作的“灵魂人物”,社工的职业发展方向一直有些模糊,在凯旋街道有不少社区已经走得飞快,纷纷从一个社区工作人员向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型。

转成什么样?

统筹承接各社区外包的公共服务项目,成为民生工作服务外包的“承包商”,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

1/4社工选修心理咨询课

韦渊的工作室,不仅与老人聊天解闷,还要组织一些医疗保健讲座,宣传医疗知识以防老年人上当受骗。

“很多骗子就抓牢老人家的孤独感,嘴巴甜一点,好处给一点,老人的钞票哗哗送上门。”她说,比如经常会听信上门推销的人的言语,购买一大堆并没有用处的药品保健品。

此外,还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给社区老年人创造机会互相认识,多多交流。

社工转型,势必培训要跟上。

“现状是,在江干,目前在职社工有1600多名,每年会新招80多名,大部分专业不对口。”江干区社区工作者培训中心主任陈灏隆说。

而这里的中心,会给社工们“开个小灶”。

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种,其中,必修的有全能社工等内容,选修的,有心理咨询、社工实务等。

目前报名心理咨询班的,就有380名社工,在全区占25%。

这之后,还会经过更专业的培训,通过考试获得社工证书,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更加专业知识储备。

小小调解大有学问

同韦渊一样,凯西社区28岁的社工沈时舟,也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凯景舟舟调解室。

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工作室的特色是调解。

“我师父是金胜文,凯旋地区有名的‘老调解’。”他说,凯西社区大多是原景芳村撤村建居拆迁过来的,纠纷主要集中两点,一个是,出租房纠纷,另一个,有时装修也有口角。

比如,门对门两户邻居,就因为一家装修材料占了楼道而拳脚相加。

一了解才发现,这矛盾日积月累,还有深层次原因呢。“两户人家都有困难,一户是失独家庭,家里还有位残疾人。原先住在村里,关系还是不错的,住进了楼房,一家指责另一家电瓶车长期放在楼道口,影响出入,另一家觉得,‘大家门对门你都不跟我打招呼,看不起人’,装修只是个导火索。”沈时舟说。

经过工作室多次介入调解,双方达成口头协议,装修施工尽可能不影响对方,相互体谅,以缓和矛盾。“尽管有口头协议,社区工作人员也会定期上门跟进,确保矛盾得到解决。”他说。

第一个社工站已经成立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社工工作室喷涌而出。

凯旋街道的想法是,成立一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益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设社工协会和社工站两块。

其中,社工协会有个响亮的名字,叫“凯益优才”。它的关键词是培训,会针对不同背景及专业资质的社工,定期开展普及型和精英型两种培训。

如普及型,就是面向还没有考取社工证的社工,让他们加深对社会工作理念的理解,提升了解居民及社区需要的能力。

而社工站是承接居民社会服务项目的一个平台。

“未来社工站还要大量吸收社工个人工作室,兼收并蓄,让每个社工站有自己的特色。”凯旋街道社会事务科科长陈潇潇说。

目前,这里已经成立了一个社工站,由景湖、景苑、景华三个社区构成,已经开始承接项目了。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