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上海:让未成年流浪者真正回家
“虽然爸爸老打我,但我现在还是想爸爸。”脱下泛着酸臭味的外套、穿上一身干净衣裤的13岁流浪儿小武,站在上海市救助站门口,面对社工“想不想回家”的询问,哭着说出了心里话。此前,小武已经在救助站住了42天。由于家庭环境特殊,他曾多次进入救助站。
“救助对象回家不等于真正回归家庭,多种原因造成重复救助现象频现。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将救助链的每一环都紧紧扣上。”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朱希峰说。
记者昨天从上海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近年来全市救助人员每年有3万人次左右,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八成为男性,但“对象回归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刘德才表示:“有时,孩子在我们这里表示想回家,可他回家一看到环境都没有改变,又会萌生出走的念头。只有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司法等手段,落实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等政策和法律法规,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并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作用,才能让流浪未成年人真正回家。”
为此,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展开积极尝试,已与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合作,聘用专职社工介入救助工作。除完善受助对象的个人认知和行为,社工还介入对象的家庭、社区等支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让对象的社会融入能力得到提升。
今年年初,小武被第八次送进救助站。社工郭士杰通过面谈,了解到小武长期反复流浪的原因:缺少母爱,父子沟通不畅,在社区中遭部分居民排斥。为此,社工制定了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首先通过心理疏导让小武适应在救助站的生活,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他的行为。其次,通过家庭走访,说服小武父亲多与儿子交流,并在社区走访时明确要求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给予支持和帮助。经过多次沟通,小武的父亲终于承诺会找份工作养家、好好教育小武。村支书也表示,会通过乡政府与学校沟通,争取让小武尽快复学。目前,小武的生活状态稳定,出门会和父亲说一声,也能按时回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