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社工培养的“罗湖模式”:社区专业化 社工本土化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林苗苗)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区自治的逐步推广,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专业社工人才的紧缺和不稳定性也让各个需求社工的机构十分苦恼。如何培养专业的社工,又能让这些社工留下来?罗湖区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让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
从2013年起,罗湖区委组织部专门拨出经费,由人力资源局主办辖区社会工作者培训。这个培训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在各个社区工作站、居委会任职的工作人员。
“我们让各个街道自己推荐参加培训的人员,很多街道都十分踊跃,名额报满之后还要求增加旁听人员。”罗湖区人力资源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许建国告诉记者,2013年,一共有100人接受了培训,2014年这个数字扩展到150人,今年又有150人报名参加了培训。
“我们的目的是让在基层工作的人员掌握更多社会工作的技能,提高他们的整体水平。”许建国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基层工作人员都是临聘人员,接受过的专业培训很少,同时又承担着大量的社区工作,是政府服务居民的第一线。接受了社工培训后,一方面可以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如果他们能通过社工资格证的考试,就能拿到一份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他们的职业前景也有帮助。“据我所知,各个街道都设立了奖励,通过资格考试的工作人员每个月的工资可以提高300-500元。”
让社会工作者本土化
“政府花钱培养的社工人才大量流失,这是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来自深圳市经理进修学院(深圳市公共服务人才学院)的于志华诉记者,他从事社工培训多年,经常遇到从外地招聘来的社工,在工作了两三年后,由于职业规划、家庭等各种因素离开深圳,造成社工队伍的流动性很大。
于志华也是罗湖近年来社工培训的项目负责人之一。他认为,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好处在于人员相对稳定。很多工作人员都是本地居民,参加培训时也获得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比较容易形成一支稳定的社工队伍,成为深圳市社工发展的中坚力量。
据介绍,社工的培训共包含72个学时,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社会工作实务》和考前冲刺。学员们利用周末参加培训,同时还有深圳市专业社会工作者督导(中级社工师)及领域内的专家学者组成“辅导团”,通过QQ群、微信等线上方式给予全程辅导,,随时解除学员复习困惑,提高学习效率。据统计,全国每年参加社工考试的学员通过率约为25%,而得益于专业培训,罗湖学员的通过率为40%左右。
播撒社工的种子
来自东晓街道绿景社区的黄佩最初开始参加社工培训的时候,还不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当时,还在企业工作的她偶然在罗湖社区家园网上看到了社工培训的帖子。在阅读了介绍后,她对社工产生了兴趣。“听说社工的资历很受欢迎,就连求职、移民也有加分。”
在参加培训后,讲师对社工工作的阐述,尤其是“社工是好人”的理念深深地打动了黄佩。为什么说“社工是好人” ?于志华告诉记者,这正是社工“自助助人”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社工要把自己始终放在“好人”的位置上,避免受到服务对象的情绪影响,才能提供更专业、客观的服务。接受了培训后,黄佩对社会工作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恰逢绿景社区招聘工作人员,她积极应聘,完成了职业转型的同时也拿到了初级社工证,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社会工作者。
“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在撒种子。” 许建国认为,社工的培育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一些工作人员虽然没能通过考试拿到资格证,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社会工作的方法,接受了社工的价值理念,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之下,才能逐步培育出更专业的工作人员、更符合社会规律的工作方式。一些学员经常在QQ群里交流彼此的工作情况,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些通过了初级培训的人还主动提出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课程,这就是社会在逐渐进步的影子。
“按照目前社会工作的要求,每个社区服务中心需要配备6名专业社工,我们现在还远远达不到标准。” 许建国表示,由于培训经费有限,目前只能先针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初级培训,未来他希望能够争取到更多的“阳光”、“雨露”,为这些“种子”提供更良好的发展土壤,以期有一天,他们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