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山区:激活社会组织力量 培育社工人才

2015-05-15 10:01   昆明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目前,西山区共有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547家,其中社会团体19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48家,另有各类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186家。全区共有专职从事社会工作人才1526人,持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10人,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36人。

原题:昆明市西山区:激活社会组织力量 培育社会工作人才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这句经典的电影台词,让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船房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坤体会颇深。“儿童之家”曾经是这个全市最大城中村之一的社会服务招牌,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缺乏,一度让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开展止步不前。专注于服务心智障碍人士的“西山区梦飞心智障碍人士关爱中心”,也因为缺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陷入了同样的困境。但从去年开始,一切大不同了。

一边是来自群众最迫切和最具体的需求,一边是专业社工人才匮乏的现实,西山区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培育专业社工人才队伍,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要求。早在2011年西山区就成立了各支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并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中,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结合实际,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摸索建立与创新基层社区党建服务紧密结合、具有西山特色的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工人才队伍“三社联动”发展模式,充实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力量,在新的社会事务大量产生的时代背景之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急需社会工作人才

只是去陪外来的孩子们一起活动,专不专业有什么关系,怀着爱心来就好了。这是木呷尼泽以前的想法。去年,他和伙伴们共同建立了7年之久的“盼望之家”,成为西山区专业社会组织培育队伍中的一员。发展规划、项目的策划实施、经费的筹集和管理……这些由西山区政府来埋单的培训,为他和伙伴们描绘出“盼望之家”更明确的未来,发掘了更多的潜力。

船房社区是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单外来人口就有7.2万人,流动儿童约占社区总人口的10%。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坤介绍,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真正关心孩子。2012年3月,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西山区的支持下,船房社区成为全区首批“儿童之家”之一,丰富多彩的服务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关爱。但随着项目的结束,基金会的社会工作人员撤走,“儿童之家”交由社区管理,家长们都反映,活动开展得太少了。

“我们都没有专业的知识,没办法给孩子上趣味课,只有把活动场地开放给孩子们自己玩。”负责管理“儿童之家”的社区工作人员说。

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础,面对的是群众最直接的需求,社区群众服务好了,才有利于社会和谐。通过什么途径为“流动花朵”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无疑成了船房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船房社区的困局,并不是个例。

周琼的女儿已经17岁了,在心智方面有轻度障碍,此前一直在新萌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但毕业之后,就业和照料就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为一个心智障碍孩子提供服务,至少需要3个专业的老师分别教授康复训练、职前培训和生活照顾,每一方面都需要系统训练,连我们家长自己照顾起来也力不从心。”周琼说,自己几年前就和其他两位妈妈成立了新萌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经常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开展活动,每次活动所有费用都是家长们“凑份子”来的。在拼拼凑凑中,周琼和“战友们”,用一个母亲最单纯的方法,想帮助孩子们迈出走向社会的一步,但没有专业社工的指导,在实际运作中,这条看似简单的道路,走起来异常艰难。

一方面是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强,另一方面,社区工作力量有限,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又缺乏管理和规划,发展思路不明晰,作用难以发挥。“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管得多了管不过来,也管不好。回应社会问题,还需要通过专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要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就必须要有一支能力素质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做保障。”西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三社联动”开启民生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今年年初,在西山区相关部门“牵线”下,木呷尼泽和更加成熟的“盼望之家”到船房社区开展工作,到“儿童之家”举办了一次“留守流动儿童冬令营”。4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参加了多种趣味课程,其中包括特色英语、动感音乐、品格游戏、手工艺术等,得到了社区居民极大的赞扬。

“此前由于没有办理机构注册,盼望之家的组织也过于松散,要长久地走下去很难。去年10月份,西山区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走向专业社工组织的机会,并且协助我们注册,让服务合法化,同时也让我们的服务惠及更多的人群。”木呷尼泽说,以前要找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不容易,而今在西山区政府的支持下,“盼望之家”和多个社区居委会也有了进一步的合作,更多的“流动花朵”得到了更好的服务。

“盼望之家”的发展,正是西山区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构建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工人才队伍“三社联动”模式的一个缩影。

去年,西山区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云南大学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全省首家县区级“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社工人才服务中心”,提出了以社会工作人才实践指导、专业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让西山区专业社工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引进有了良好的开端。

在西山区政府的引导之下,周琼和两位伙伴成立的新萌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也转变为“西山区梦飞心智障碍人士关爱中心”,于去年年底在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社工人才服务中心”挂牌。当天还有另外3家社会组织一同入驻,加入了西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大军”中。不仅有了固定办公场地,还有优质的专业社会组织为他们组织培训和辅导。这些帮助,让她们离“成为专业社工”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而在今年初,在“西山区梦飞心智障碍人士关爱中心”几位妈妈的推荐下,已经在国内成功运行了30年的“中国慧灵心智障碍人士服务中心”也落户西山区,西山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力量,又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会组织引入专业资源和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社工人才队伍有机联系起来,互为补充,共同服务群众,共同服务民生工作,这便是西山区培育人才队伍,建立“三社联动”的意义所在。

把“为民服务”进行到底

西山区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推进实施《西山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主线,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西山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的指导方针,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需求的良性互动,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西山实际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2014年,西山区共投入资金74万元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涉及社工人才扶持培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政策研究等方面,并将逐渐探索推出为老服务、社会救助、公益创投等购买服务项目。 

将成熟的社会组织引入社区工作实现全覆盖,专业性社工人才为广大群众服务是“三社联动”工作的最终目的。为打通“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社区服务”这条路径,西山区已着手推广团结街道龙潭社区经验,将“西山区春熙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西山区绿砖瓦城乡社区服务中心”两家社会组织引入城市街道社区,在金碧、永昌、前卫等街道社区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家庭综合服务试点,结合社区党建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整合资源,发挥民政、司法、工青妇、残联等部门职能、职责,以点带面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提升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并将逐渐在全区推广,实现社会组织和社工人才为整个社区建设服务的目标。

西山区某社区负责人表示,社会组织的加入,将为社区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社区的工作是‘上面万根线,下边一根针’,基层社区人员力量有限,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最后都汇集于此,在面对社区的服务需求时,我们实在没有精力,也缺乏一些专业训练。但以前,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工一直有排斥,认为他们会抢饭碗。但近几年来,社工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变化,更周到的服务,也让居民与我们的矛盾,逐渐消融,曾经的抵触情绪也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支持与合作。” 

目前,西山区共有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547家,其中社会团体19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348家,另有各类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186家。全区共有专职从事社会工作人才1526人,持有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10人,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36人。

西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15年10月前,西山区将建立起以培育基地和服务中心为枢纽型平台的机构,开展西山区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发、公益培训、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等,并计划完成10家社会组织的孵化。用2-3年的时间,协助西山区逐步建立公益组织健康发展的生态链条,引导社会服务项目的开发和公益组织及社工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回应西山区的社会需求。到2016年底,西山区将至少孵化30家社会组织,使其完成登记注册,并具备专业化运作,参与政府购买服务与其他社会资源对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姚丹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