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会经常到医院探望,为老人们唱唱歌,或只是挨着坐一会儿,因为他们知道此时老人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安慰。
郑淑媛医生为老人量血压,除了这些一般看护,他们随时要处置突发情况。
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指由多学科、多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临终关怀团队,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疼痛,并以此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让其舒适安宁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也在增加。记者近日走访了天津市最早开设临终关怀项目的延安医院了解到,该院的临终关怀科会通过“医生、护理员、社工”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患者制订一对一关怀方案,希望老人有尊严、高质量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患 者
多为各类病晚期老人
延安医院坐落在繁华热闹的华苑地区,与外界的熙攘喧哗相比,医院显得安静肃穆。由于临终关怀科收治的都是各类老年病或癌症晚期患者,这里的气氛格外严肃。记者来到这里时正赶上医生查房,院长、主任医师、年轻医生和护士等一行人特别忙碌,正分别前往各个病房查看老人的情况,包括开各种口服药、输液、插氧气瓶等。
延安医院临终关怀科收治着百余位老人,在二楼、三楼都有病房。普通病房里住着的是一些病情缓和的老人,其中情况较好的还能下地活动,会去阅览室看看书、去活动大厅看看电视,或者和老病友们聊聊天。不同于其他医院,这里的病房叫“生命关怀病房”,每间病房的门口都贴着“XXX老人之家”,显得温馨。病房有三人间或两人间,这里既是病房也像养老院,因为老人除了得到治疗,还能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比如翻身擦洗、喂饭照料等。房间的布置比一般医院的病房也多了些生活气息,一排排喝水的杯子、就餐的碗筷,几株水养的绿植,还有家属和志愿者带来的挂画、照片、小玩偶、中国结等装饰。在二楼走廊的尽头还有一间后ICU病房,这里住着病情严重的老人,大多是刚从ICU紧急抢救后转过来的,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精心地照料呵护。
据该院临时关怀科负责人介绍,临终关怀科为老年患者提供24小时的临床护理和生活护理。总的来说,就是要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他们身体上的痛苦,排解其心中的疑虑和精神上的恐惧,给他们以关怀、关心和关爱,同时也为患者的家人排解一些精神压力。相对于“临终关怀”,他们更习惯说“生命关怀”,通过“医生、护理员、社工”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针对每位老人量身制订治疗的关怀方案。在老人去世后,也会通过建立纪念册、纪念堂等形式缅怀老人,以及慰藉逝者家人等。
医 生
随时要面对突发病情
临终关怀科的病人病情瞬息万变,生命时钟随时可能停止,“生死一线”这个词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如何让濒临死亡的患者在最后的生命时光里得以控制和减轻身心痛苦,是这里医护人员的目标。在临终关怀科工作多年的郑淑媛医生告诉记者:“这里的病人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病情都是挺严重的,一些老人要每天吸氧,一些老人要插胃管,他们随时会出现紧急情况需要抢救,特别是晚上,更容易出现突发情况。”
32岁的李建峰已经在延安医院工作了七年,很多个除夕都没有休息过。每天清晨7点半,他的身影会准时出现在医院。更换好白色大褂,整理下衣衫,他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先是向夜班值班医生、护士、护理员了解老人身体的情况与变化,到了8点半,就开始走进个病房探查老人。很多病人都无法动弹,甚至没有意识,但这里的医护人员却有个不成文的习惯:不管什么病人,每次进行护理前,大家都会跟他们打个招呼。“王奶奶,我给您量量血压。”李医生握着一位已经没有意识的老人的手,轻声问道。
事实上,老人听不到这样的对话,或许也根本理解不了。但医护人员还是会去做,他们觉得这样轻轻说话对老人也是一种安慰,老人随时可能清醒,“如果老人有一点点反应的话,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了。”李建锋告诉记者。
查完病房,了解了每位患者的情况,李医生便返回医生办公室,仔细记录下患者的病历,并与大伙讨论针对那些身体急速恶化患者的治疗方案。
9点多的时候,病床的呼叫警报器“叮叮”响了起来,原来是病人需要吸痰了,李医生又拿起吸痰器匆忙跑向了病房。中午就餐时,刚刚咽了几口,听说一位老人闹情绪不愿吃饭,李医生立马放下碗筷,与院长一起来到病房,好一阵哄说,老人终于同意吃饭。他们便合力慢慢将老人扶起,协助老人吃饭。“每天都是这样,警报随时响起,我们也会及时赶到处理。”这样一直忙碌到下午6点多,交接好全部工作,李建峰才下班。遇上大夜班,就要连续工作24小时了。
照 护
老人最需要陪伴安慰
在生命关怀病房,护理人员要负责病房老人的吃、喝、拉、撒和病况处理,包括为患者翻身、喂水、换尿不湿等。同时,他们还要陪老人们聊天,鼓励老人们乐观地生活。而社工主要负责对老人和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专业评估,根据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制订相应方案。比如有些老人卧病在床、意识不清醒,但对音乐有感觉,就会采用音乐疗法,给老人放放音乐等。而有些老人则适合握手、打招呼、按摩等其他疗法。对于一些能行动的老人,社工和志愿者会带他们下地活动,做简单的互动游戏等。“多数绝症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时,通常会脾气暴躁、愤怒、沉默或失态。这些患者当死亡不可避免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安宁、需要的是亲人们的陪护、需要人们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和心理上的护理,这是对患者最好的照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也会有志愿者经常来探望这些老人,给老人唱唱歌、表演节目,或者就是坐在那里陪一会儿老人,握握他们的手。对于一些有意识的老人,志愿者还会和他们一起做小手工、栽种绿植,带来外界的生活气息。有一位黄奶奶住在这里好几年了,前不久迎来了自己101岁生日,她的家人和很多志愿者一起,给黄奶奶热热闹闹地开了一个生日party,老人很开心。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些老年人住进来以后,在医护人员和社工、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病情得到控制,甚至本来不清醒的意志出现了小小的反应。
当然,大部分的老人最终还是静静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这时,已经和他们产生感情的工作人员会伤心、难过,特别是对那些相处很久的老人。工作人员刘颖就表示,一位熟悉的爷爷去世了,她和那位爷爷感情很好,自己沉浸在失落的情绪中很久都走不出来。但是,工作人员在重新面对其他老人时,必须抛弃悲观和失落的情绪,微笑、积极地照顾和引导他们。
纪 念
为老人制作关怀手册
医护人员有医疗记录,社工和志愿者有服务记录,每位老人都有一份“生命关怀手册”。这是在老人过世后,由社工整理填写、家属签名寄语追思的。所有老人的手册汇集在一起,目前已经有厚厚的几大本了。“殷爷爷是我第一位接触的爷爷,他今年76岁了,因为肺炎已经在这里护理两年。现在能坐着轮椅活动,能和大家正常交谈。殷爷爷讲话风趣幽默,尤其喜欢讲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他是个老顽童……”“张奶奶长得很漂亮,一双大眼睛,瓜子脸,气质很好。”“赵爷爷特别爱吃零食,我每天都给他一小块糖,他像小孩子一样开心地冲我笑。”翻阅这厚厚的生命手册,一个个老人的形象鲜明生动地跃然纸上,他们的生命和精神仿佛也得到了延续。在延安医院还建有去世老人的生命关怀纪念堂,老人熟识的工作人员、家人可以随时来纪念他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