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雷锋”有薪水拿 黑龙江社工走向“暖春”

2015-01-21 10:00   黑龙江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黑龙江省通过国家社工职业水平考试的“领证”社工师已达2778人,开发社工岗位约1100个,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原题:“活雷锋”也有薪水拿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走向“暖春”  

也许你并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却经常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独居老者家中,他们是排忧解难的“知心人”;留守儿童面前,他们是温柔多知的“好老师”。有人误以为他们是志愿者或义工,但实际上,他们真正的身份是社工。

社工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他们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有人生动地形容他们是拿薪水的“活雷锋”。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黑龙江省通过国家社工职业水平考试的“领证”社工师已达2778人,开发社工岗位约1100个,从事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虽然发展迅猛,但黑龙江省专业社工数量不但与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数千分之三左右的比例无法相比,即便与我国千分之0.29的平均比例也有较大差距。

黑龙江省社工发展情况如何?社工们在工作中有哪些烦恼?如何培养更多的专业社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专业社工渐成公共服务“主角” 让家庭矛盾不出家庭 社区矛盾不出社区

“我不想活了!”在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花园小区院里,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流着眼泪对老伴吵道。

这一幕,恰巧被在这里进行社会工作调研的廖淑敏看见了。顾不上多想,她急忙来到两位老人身边,管起了“闲事儿”。她既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又是哈尔滨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见习社工。

听着老两口互相抱怨,廖淑敏知道了吵架的“导火索”——赵爷爷把菜做咸了。原来,赵爷爷老伴多年瘫痪在床,脾气不是很好,一直都靠赵爷爷独自照料。两位老人的儿子为了挣钱给母亲治病,离开哈尔滨到外地打工,很少回家。赵爷爷要一边帮别人看房子挣钱,一边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伴,根本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间长了,精神压力也变得很大,老两口这才会因为菜做咸了这种小事儿吵起来。

廖淑敏发现,赵爷爷老伴是一个特别消极的人,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她总是说,“我又老又病,花那么多钱治病也没治好,自己连走都不能走,活着还有啥意思?”经过一番了解,廖淑敏发现两位老人的要求十分简单——能有个人经常可以和老伴聊聊天,解解闷,可以帮忙照看一下老伴,让赵爷爷有时间可以出去放松一下心情。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廖淑敏向哈尔滨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刘丽晶和资深督导于秀玲反映。服务中心决定将其纳入中心承办的民政部福彩公益金项目,由社工介入,帮助两位老人。于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廖淑敏一方面自己经常帮助赵爷爷照顾他的老伴,另一方面,她也积极的联系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志愿者以及社区的义工多来陪伴两位老人。她甚至还想为两位老人申请一些资助资金,让他们的生活更宽裕一些。刘丽晶和于秀玲两位专业社工也经常来到两位老人家里进行心理疏导,让赵爷爷老伴回忆起她生病时儿子对她的悉心照料,使她重燃生活热情。廖淑敏还教会了赵爷爷老两口视频通话,让他们能够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面对面”地聊天。

刘丽晶告诉记者,这就是社工的日常工作,“义工、志愿者主要对老两口生活进行照料,而社工,还要为老人联系和统筹更多的社会资源。我们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从而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截至记者发稿时,赵爷爷的儿子已经决定要把两位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二老的生活即将重新回到“正轨”。两位老人有些舍不得离开,因为在哈尔滨有很多像刘丽晶、于秀玲和廖淑敏这样的专业社工,在两位老人眼里,她们是“闺女”、“孙女”,无论有难事儿还是高兴事儿,总想第一时间和她们“唠唠”。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像赵爷爷和他老伴这样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除此之外,留守儿童、医患关系以及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儿童心理疾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逐渐显现。哈尔滨商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李雪说:“现在人们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很大,只有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才能解决居民问题。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有限,需要社工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角’,用点滴的爱,浸润他人的心灵,这才能让家庭矛盾不出家庭,社区矛盾不出社区。”

社工人才供不应求 服务还需细分 投入还需加大

“薪资、自我发展的空间、工作环境氛围,这三点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社工行业其实也一样。”东北林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省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卞文忠说,“低薪很难吸引到人才,造成了黑龙江省目前专业社工严重供不应求。”

卞文忠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哈尔滨市香坊区林大社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最近服务中心承接了2014年度国家民政部福利彩票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项目名称是“温馨续航、情暖夕阳”,专门帮扶失独老人。“我们项目组成员不是东林的教师就是东林的学生,很难从社会上招聘到专业的社工。”

据记者了解,按社会工作成熟国家的标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应按人口的千分之三配备,那么黑龙江省至少应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1万人,就算降低标准,黑龙江省目前社工缺口也在3万个左右。但截至2014年,全省获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资质的人数只有2778人,真正从事社工工作的只有1000余人。

卞文忠告诉记者,其实省委、省政府以及高校负责人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200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截至2012年底,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12所。每年平均培养社会工作、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约600人,累计已经培养8000人。”

“除了高校培养人才,黑龙江省也加大了对社工的培养力度。不但创立培训基地培训专业社工人才,还通过聘请高等学院社工专业教师授课、参加民政部的社工培训等途径,对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行培养,普及社会工作知识。”据袁绍志介绍,两年来,全省各地用于专业社工培训方面的财政资金、福彩公益资金近300万元。

不过记者发现,虽然黑龙江省专业社工人才缺口大,但是社工专业的学生工作却不好找。据介绍,截至2012年底,黑龙江省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只有7个,岗位也只有约800个,2014年分别增长到20个和1100个,但在此期间,除个别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外,多数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由于缺乏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支撑,没有真正运行起来。

卞文忠表示,造成社工组织和社会组织就业吸收力不足的另一个原因是“职业声望不高”。“在现阶段,要想提高社工待遇,留住社工,必须要多承担政府的项目,获取项目资金。因此,我们服务中心的目标很明确——以服务质量取胜,让服务对象满意,然后才能和政府讨论薪酬问题,从而改善社工的薪酬和发展环境。我们这几年连续承接了解决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以及农民工子女等问题的多个项目,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也使很多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希望成为社工。希望国家和省里有更多的项目让我们来做。”

袁绍志告诉记者,这些想法在未来都会慢慢实现,“2015年省级福彩公益金补助地方社会福利项目总体计划中,就包含了社区社会工作试点和特困老年人社工服务试点两个社工服务项目。将设置专业社工岗位,围绕家庭、老年人、青少年、残障康复等方面开展专项社工服务,两项目执行完成后,省级福彩公益金计划将对试点社区、试点地区或单位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贴。同时,到2018年,社工岗位占专业技术岗位总数将达到20%,2020年则要达到30%,这就在岗位上给了社工待遇上的保障。目前,黑河、绥化市、绥芬河、哈尔滨市道里区、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对获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资质的社区工作者,给予增加150元至200元不等的补贴,今后无论是范围还是补贴额度都会进一步加大。”

哈尔滨市香坊区林大社工服务中心社工在哈市延兴小学帮扶农民工子女,并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社工面临成长的“烦恼” 物质待遇偏低 但他们选择坚守

“你是干啥的?”

“我是社工。”

“哦,是义工啊……”

“不,是社工……”

在采访社工的过程中,记者多次听到类似的对话,大部分人对社工、义工还有志愿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并不清楚。不少人觉得社工应该是“万能”的,扶危济困、心理帮扶都能做,但也有人觉得社工是“无能”的,他们的工作效果有时并不明显,不能立刻解决困难。

李雪说,“社工不是‘万能工’,经常会处于一种力所不及的状态,再加上社会对社工认知不够,很多社工会怀疑自身的价值,这样的‘成长烦恼’让很多人离开了社工岗位。”李雪告诉记者,哈商大每年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大概只有30%至40%从事社会服务相关工作,其中很大部分还去了南方发达城市,留在黑龙江省做专业社工的学生不多。

据了解,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13年以前,社会工作类未纳入黑龙江省现有专业技术职称序列,社工人才激励机制的缺失,挫伤了相关从业人员的积极性。2011年、2012年全省参加国家社工职业水平考试人数已成连年下降趋势,2012年比上一年下降50%以上。

除了人才政策,薪资也是一个大问题。一位社工告诉记者,如果一个人只是以社工为职业,一个月的薪资最高不会超过2500元,2000元左右就算是高工资。她说:“我现在一个月最多只能挣到2200元,以后要买房、结婚、赡养老人。如果有孩子,这个家可能都转不起来,所以我也在纠结是否要换一个工作。”一位考取了中国建设银行齐齐哈尔分行的社会专业毕业生说:“我大学四年有两年在社工服务中心做见习社工,并不缺乏奉献精神。但是一个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我真的无法接受。社工是用心来服务的,但却没有足以维持尊严的物质待遇。”

不过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坚守,哈尔滨商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大一学生李宗栋就说:“今后我要做一名社工,当一个拿着微薄薪水来帮助他人的活雷锋!”

李宗栋告诉记者,他老家是安徽的,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来到佳木斯讨生活,那个时候不但家里生活拮据,居住周边的治安也不是很好,小学时就沾染了一些恶习。“是我小学的班主任挽救了我,她不但耐心的指导我功课,还把我接到她家里住。要不是这位老师,我根本不可能考上大学。学习了社会工作专业后,我就决定今后一定要当社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因为得到温暖的帮助,改变命运。”

“作为社工,支撑我们的,就是李宗栋那样对社工身份的认同感。社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虽然很多时候不能立刻解决他人的实际困难,但只要坚持,就能慢慢浸润他人的心灵,帮他人走出困境。”李雪也坦诚地表示,省里和国家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也让像她一样的社工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处长袁绍志表示,2014年,省民政厅与省人社厅联合下发了《黑龙江省民政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省民政事业单位社工岗位设置的适用范围和原则、社工岗位名称及层级、社工岗位聘用晋升条件等内容,为逐步解决民政事业单位社工待遇兑现提供了政策保障。2015年开始社工岗位将占专业技术岗位总数的10%,目前,佳木斯市、绥芬河市两地社工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待遇已经兑现,全省落实专业社工待遇的人员已达到300人。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