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杭城新一代社工群体调查

2014-12-18 09:59   杭州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说起社区工作者,很多人还停留在过去“居委会大妈”的认识上,工作内容无非是些婆婆妈妈的事,像万金油似的,哪里需要就往哪里糊。如果你也持这种观念,说明OUT了。

他们有才:开发社区APP,开通微博微信,绘制民情地图……服务居民花样百出,尽显聪明才智;

他们无奈:干得多、拿得少、成长空间有限,不断“逃离”这个行业,另谋出路。

这就是新一代社工群体的真实写照。

去年7月底,全市621个社区完成例行换届。这次社区换届,最大的特点是社工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平均每一个社区就有一名“85后”社工;大专以上学历占了九成。社区工作者是和普通百姓走得最近的,大到扶贫济困、就业援助,小到邻里纠纷、天雨屋漏等,他们都默默地“包揽”着。

这批年轻、有活力、有文化的新一届 “小巷总理”穿大街走小巷,服务基层居民。一年过去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工作开展顺利吗?遇到哪些困境?近日,记者走近这一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

调查现象1

服务居民手段“与时俱进”

说起社区工作者,很多人还停留在过去“居委会大妈”的认识上,工作内容无非是些婆婆妈妈的事,像万金油似的,哪里需要就往哪里糊。如果你也持这种观念,说明OUT了。

一大批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他们拥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有的曾经是校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骨干,接受新生事物快,学习能力强,在日常工作中时常想出些新花样,“玩转社区”。让我们通过两个鲜活的案例,来认识一下他们。

宋洁健(清波门社区85后社工)

绘制“民情地图”掌握社区民情

一张“地图”上,用不同颜色和符号注明了辖区范围、居民户数、人口数、困难党员、低保户、残疾人、灾害隐患区域及避灾抢险线路等,整个社区的大小“民情”尽收眼底。

宋洁健,个子小小的,皮肤白皙,声音温柔,软妹子一枚。去年社区换届,她成为清波门社区文教委员,居民们对她的评价是:“年轻有活力,工作负责任”。

怎么会想到制作这样一张“地图”?“社区事务多,涉及的面也广,如果有个平台把这些情况综合在一起就好了,”小宋就想到了利用自己的美术专长。2周时间里,小宋和其他几位大学生社工一起,利用工作空隙跑遍了社区的角角落落,最后花了2天时间在电脑上把“民情地图”制作了出来。

这张“民情地图”,将小区进行了网格化划分,明确标注了便民服务点,并将双拥陈列室、双拥便民一条街、革命烈士纪念馆、李渔铜像,以及历史悠久的郭婆井均罗列其中,让“地图”更富人文韵味。

“就是这里,平台上经常一下雨就积水,然后就渗到了楼下的几个店铺。”80后社工张园,指着“民情地图”上一个叫做“清波门外20号”的地方,向街道城管科的工作人员介绍。工作人员很快赶到了现场,对屋顶平台进行了全面的卫生清理,然后将积水平台做高几厘米、扩大下水口直径,一个困扰商户多年的问题瞬间解决。

“以后如果遇到新变化,地图会及时更新的,”小宋相信,这张“民情地图”将是服务社区居民的利器。

王璀佶(涌金门社区副主任,1986年出生)

群租治理经验向全市推广

“小王,最近上镜率很高啊,在不同的报纸、电视台都看到你啦。”近日,每当王璀佶上门走访的时候,都能听到这样的夸赞声,这都源于他在群租房治理工作上的重大贡献——联手社区警务室、社会组织等成功打造了8套群租样板房,该做法还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王璀佶在社区工作已有5个年头,去年换届被选为社区副主任兼综治委员,现正攻读MPA硕士学位。“现在社区正在研发‘舒心港之家APP’,专门为入住社区的外来人员提供政策解读、便民服务、社区活动等信息。”作为一名“电脑控”,王璀佶参与研发APP、打造“智慧社区”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大学生社工有科学的工作方法、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敢想敢做的激情冲劲,他们常常能打破常规、跳出框框想方法,为居民雪中送炭。”涌金门社区书记孔蓓蕾欣慰地表示,社区社工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超出40岁的只有2人,年轻社工们迅速成长,在社区挑起了大梁。开通“涌金红星”微博、开辟杭城首个车棚菜园、推广环保酵素等,年轻社工们功不可没。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杭城社区举不胜举。在南星街道,给高龄老人佩戴二维码徽章,确保老人走失后能及时联系;在望江街道,“民情E点通”APP服务居民“一网打尽”……这些来自年轻社工们的创意,也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

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社会活跃细胞,杭城的新一代社工已迅速进入了角色,服务手段与时俱进,在扶贫济困、残障康复、就业援助、纠纷调解等方面,越来越多地扮演起城市润滑剂和减压阀的角色。

调查现象2

社工频繁跳槽

影响社区建设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年轻社工面临待遇偏低、价值难体现等诸多“成长的烦恼”,要么事业单位考进,要么嫌工资待遇不高离岗。由于人员的频繁调动,也给社区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孙雷(化名)是记者熟识已久的一名社区工作者,他告诉记者,他们社区曾碰到过这样的尴尬情况:有个新入职的社工,第一天上班就没有来报到。原来,这位新人听说社区工作工资高又轻松,就懵懵懂懂来考试了。录取后一打听,工资待遇与“心理价位”相差甚远,直接拍屁股走人。还有一个社工是研究生毕业的妇女文教委员,一进来就直接“放话”:我把这儿当成跳板,最多一年就要走的。果然10个月不到就离职了。

这并非个例。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将社工视为一份稳定的工作。

“社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还可享受加分政策。”有社工说,有些高学历的新社工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社工工作视为跳板,这也是社工人才流失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拱墅区民政部门曾统计,从2011年到2013年,3年内招聘社工340多名,而3年间有130多人离开。离开的群体中,有60%考上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相对而言,社工待遇略逊一筹的上城、下城区,流失情况更严重些。

面对社工流失造成的人手不足,各城区纷纷加大了招聘力度。以上城、下城为例,今年8月,下城区招聘社区工作者71人,今年9月,上城区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45人。

“现在的问题是招社工不难,但工作一两年后想留人,就太难了。”一位民政部门负责人表示,社区工作者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才能确保正常开展工作。像调解居民纠纷,大多时候要靠社区干部与居民之间的感情,不然就很难成功化解。

深读 探因

社区为何留不住人才

社区为什么留不住人?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一是工作太辛苦。

“忙,心很累!”“充满无力感。”“时常受挫折”,是年轻社工最常见的从业感受。

现在不少社区都提出了打造“全能社工”,社工要掌握劳动保障、城管、计生、消防、助老助残等多方面的业务知识,居民来办事,不论涉及哪块业务,都要略知一二。

以孙雷为例,在社区工作3年,身兼党建、工会、统战、纪检等十几条线,每天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材料、做不完的台账、调解不完的事……

曾经出于为社工减负的考虑,很多地方取消了手工台账。现在各社区又有了电子台账,而且台账项目越来越多。据统计,社区各条线网上台账就有28个平台要输入,其中2个是全体社工共用平台,综治、卫生等方面的台账更多。

孙雷说,到年底了,各条线检查多,台账、汇报层出不穷,社工们疲于应付,压力很大。

二是薪酬待遇低。

社工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工资和劳动永远不成正比。

孙雷扳着指头算了一下:像他是工作3年多的社工,月收入全部加起来只有3500块钱。租房子1000元,养孩子1000元,吃住800元,交通费150元,话费100元,3500元钱所剩无几。这对于想买房、想扎根的外地年轻人来说,是个巨大压力。

按照规定,社工工资三年晋升一档加150元,这也让很多社工抱怨“工资涨得没有物价快。”此外,2年1次的体检、3年1次的疗养机会等福利也是一拖再拖。

孙雷说,每次同学会他都不敢参加,因为同学眼中“社工=居委会大妈”,再比比工资待遇,更是觉得有心理落差。

三是上升空间有限。

由于社工既不是公务员,也没有事业编制,很多社工对自己的身份没有认同感。

社区内部晋升空间有限,让年轻社工觉得没什么盼头。每年事业单位招聘,会拿出一些针对社工的岗位,但一般有工作年限的要求,此外,多数岗位是定向社区书记、主任等正职,一般社区干部只能慢慢熬着。(毛长久朱婷蒋成杰)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姜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