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香港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的4名社工从香港来到洛阳,走访洛阳市儿童福利院的3个家庭寄养管理站,为工作人员进行为期近4天的社工培训。
香港社工认真记录家庭寄养管理站的运行情况
昨日,香港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的4名社工从香港来到洛阳,走访洛阳市儿童福利院的3个家庭寄养管理站,为工作人员进行为期近4天的社工培训。
事件:香港社工来洛,传授社会工作经验
昨日,香港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的4名社工来到瀍河回族区瀍河回族乡北窑村,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管理二站就设在该村。
香港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成立于1982年,是一家针对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进行精神健康、临床心理等方面辅导的专业社工团体。
在北窑村的42个家庭里,寄养着市儿童福利院的63名孤残儿童,该村被人们称为“寄养村”。4名社工和家庭寄养站的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谈,并询问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康复训练情况。
香港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主任张伟光说,2011年,他们和香港海星慈善信托基金一起,与洛阳市儿童福利院签订了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每年来洛对从洛阳市儿童福利院筛选出的41名员工免费进行两次社工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探究:引入“社工”模式,效果如何
洛阳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主任郑红东说,引入“社工”模式,对福利院员工进行心理疏导、沟通技巧、物理治疗等方面的培训,目的是提高家庭寄养的服务质量,更好地解决家庭寄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经过近3年的社工培训,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有没有明显改变?
家庭寄养管理二站站长董亚萍认为,效果很明显。“香港的老师都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经验丰富。通过引导式教育、个案分析、心理疏导等培训,我们掌握了与孩子、寄养父母沟通的技巧。”董亚萍举例,8岁的强强(化名)患有自闭症且不能说话,想做某件事时,他会舞动四肢来表达,但很难让人准确理解。经过专业培训学习,董亚萍从强强的肢体语言中寻找规律,能大致猜出他想表达的意思,并把这些规律教给了强强的寄养父母。
印象:洛阳的学员有爱心,学得快
来自香港的社工叶定成说,洛阳市儿童福利院的职工面对的群体全部是孤残儿童,针对性强,他们只需要掌握有关儿童的社工知识和技能即可,缩短了培训周期,缩小了培训范围。
叶定成说,虽然社工事业在香港已经发展得相当规范和成熟,但包括洛阳在内的许多城市,人们对社工的概念还不太了解,需要一定时间去接受和普及。令她感动的是,洛阳市儿童福利院接受培训的41名员工都富有爱心,热爱这份事业,不怕苦、不怕累,学得也很快,这一点很不容易。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