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百上千万中国农村孩子一样,10岁的杨海莲(音)憧憬着远在他乡打工挣钱的爸爸妈妈回家过年。
杨海莲的父母大约是七年前离开家乡的,现在家中只有父亲穿旧了的一双运动鞋成了父母留下的唯一念想。杨海莲和七岁的妹妹杨海丽(音)住在半山腰一个用木头和竹子搭成的家里,姐妹俩同睡一张床,杨海莲就把这双鞋放在床底下。
留守儿童是中国农民进城务工潮带来的令人遗憾的后果,而致使这些儿童留守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严格的户籍制度。
这两个女孩的人生遭遇体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留下的痛苦印记。中国有大约2.5亿农民工,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作为廉价劳动力维系着中国制造引擎的运行。
根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统计,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已经变得如此庞大,以至于“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地方有如此多的孩子需要自己照料自己。
许多有孩子的农民工觉得自己外出打工是为了让家里日子更好过,可以让家人吃得好点、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有些农民工还希望多攒钱,在村子里盖新房。
由于夫妻共同外出打工更容易攒下钱,而城市里又有那么多的工作机会,所以在农村,父母双双离家的现象非常普遍。
母亲不在身边,孩子就被迫挑起持家的重担。和留守儿童生活在一起的祖父母有的年迈体衰,有的需要干农活,捡柴,他们很多都不识字,不能辅导孩子功课。
村民们叫杨海莲“家务能手”,因为她对待家务十分认真。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闹铃声能把她家附近的狗和公鸡都吵醒。她所在的下箐村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是中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
一些社会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说,留守儿童的坚强话语下是更深层次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可能损害中国的经济,引发社会动荡。斯坦福大学的中国经济专家罗思高(斯科特·罗泽尔)说,在中国农村,有超过70%的儿童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比如感到焦虑和抑郁。罗思高参与的一项研究得出了上述结论。
这些麻烦让留守儿童更难在农村读完初中。在中国,农村学校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城市里的学校,部分原因在于沿海城市低端制造业工作的诱惑力,在那些地方,工资上升速度很快。但随着中国经济沿着工业价值链向上攀升,很多这类工作都将消失。
去年11月,中共宣布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让孩子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起定居,多年来在一些城市悄悄发生的改变至此得到官方确认。中国政府还在农村地区的学校修建了更多的寄宿设施。
这些举措可能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中国那些最大的城市(比如北京和上海)有着最多的工作机会,但在那里,孩子随务工父母定居还存在政策限制。这些城市的官员担心,如果接收那么多儿童,城市的医疗和教育系统会承受压力。
下箐村的留守儿童要走大约一小时的山路,翻过大山到毛草坪小学上学。
毛草坪小学的语文老师杨元松说,这所学校75名学生中有39人是留守儿童。每次有来自远方父母的消息,他都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安慰这些孩子。
杨老师说,学生父母们会叮嘱他们要听话,努力学习,好好表现。接听过父母电话之后,孩子们的心情会更沉重,他们觉得父母不够爱他们。
他鼓励学生们在日记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并在《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书中摘录了一些内容。一名女孩在2011年4月写道:没有妈妈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妈妈我也可以长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