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联动”参与社区治理 ——以LXY园社区农耕文化彩绘墙为例

马春雷 2021-04-22 10:27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案例基于LXY社区为农转居的回迁小区,存在居民不适应城市生活、留恋农耕文化、对城市生活的融入和接受度不高等特点,以社区文化长廊建设为载体,通过健身公园近400米墙体彩绘,打造地区文化长廊,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氛围。

一、案例背景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共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核心思想。 北京市朝阳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加强文化文明建设。搭建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平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作用,探索基层文化治理模式。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拓宽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LXY园社区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回迁小区,现有居民5440名,总共3850户左右,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相互混杂,不同职业类型、不同信仰以及不同需求的人群相互共存等特点。社区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生活多元化需求,更好的服务居民,组建了社区文体队伍共5支,为中老年健身操队和乒乓球队、合唱队、武术队、管乐队。社区在地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社区各项建设,创特色、创品牌,积极配合地区办事处各项工作,完善各项服务管理机制。但是社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完善,但是缺少社区文化的培养与建立;社区党员群体规模较大,但是党员的自我认同和骨干意识有待提升,社区建设的居民群体以老年人居多,但是没有形成常态化的自治组织等。

基于LXY社区为农转居的回迁小区,存在居民不适应城市生活、留恋农耕文化、对城市生活的融入和接受度不高等特点,以社区文化长廊建设为载体,通过健身公园近400米墙体彩绘,打造地区文化长廊,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氛围。

二、案例分析

(一)社区缺少纽带文化,主要体现在社区居民对以往的农业生产生活的留恋和怀念,缺乏一定的呈现平台。

(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单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缺乏参与途径,一方面居民没有积极性。

(三)社区现有志愿服务组织初见成效,但是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水平有待提升,社区围绕“公益日”打造了社区环境保护队伍,队伍在社区参与过程中效果不明显。

LXY社区从自身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当前居民参与以及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问题,按照“地区统筹、五方联动、多元共治”的原则,引进专业的社会组织立德社工,以项目化的运行模式,针对LXY园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率低、社区自组织发展缓慢等问题,以农转居文化为纽带,以文化长廊建设为抓手,以地区发展模式为支持,通过健身公园近400米墙体彩绘、自组织培育等方式,打造地区文化长廊,提升社区自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氛围。

三、理论支持

(一)三社联动

“三社联动”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民办社工机构)为载体,以社工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会组织引入外部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社工提供专业化、针对性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和全新的社会动员机制。本案例在实施的过程中坚持地区政府全程统筹,充分发挥多方联席会议的作用,调动社区自组织的作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专业设计资源等多方参与的整体合力。

四、目标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通过地区文化长廊的建设,推动社区特色文化的挖掘,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育地区特色文化,打造多彩社区,为全要素小区建设补充内部文化机制。

2.分目标:

(1)通过农耕文化故事的收集,加深居民对于农耕文化的记忆;

(2)通过文化墙绘制,增强居民对社区融入感和参与感;

(3)建立地区农转居文化标志,探索地区全要素小区打造的路径。

(二)服务程序

本案例的设计主要集中于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文化长廊的建设,培养和建立社区文化,改善沟通和合作的渠道。采用“3+2”的工作模式,“3”即彩绘“故事征集——共同商议——多元参与”三步走的工作方法,通过在社区居民当中进行故事征集,与居民代表共同商议筛选,吸引社区不同群体参与进来。“2”即双轮驱动,把居民自治和空间赋能作为项目的双核。居民自治既有对现有自治体系的依赖,又有对新自治组织的培育,而且是采取队伍公约的方式进行行为引导和规范,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空间赋能是对社区公共墙体彩绘的同时促进邻里互动,提升社区自组织的意识和能力。

五、介入过程

(一)多方参与,启动部署。

2019年4月,社工积极与地区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对接,初步建立项目信任关系,经过在社区宣传项目内容,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吸引社区居民加入。之后组建由地区办事处、社区“两委”、居民代表以及专业社会组织组成的项目团队。通过召开项目启动会,将项目的内容和实施计划向项目团队进行汇报,一方面提升成员的重视程度,另外一方面促进团队成员为项目彩绘墙的实施出谋划策。

征集作品共同商议

经过宣传征集、召开居民议事会,彩绘墙的打造从故事征集——共同商议——稿件上墙。刚开始征集农耕文化图片近百幅,经过项目团队、居民代表以及专业设计师共同协商,从中筛选出41幅作品进行上墙。该过程集合了地区办事处、社区“两委”、热心居民、专业社工机构等的力量,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

美化长廊社区共享

经过前期的走访和对居民意见的了解,多次召开针对文化长廊打造的议事协商会议,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筛选出41副图案,增加前言和后记,在近400米的43面空白墙上进行农耕文的图片彩绘,内容涉及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童趣等三个方面的缩影,彩绘墙设计和打造一方面集中体现了社区多元参与的理念,另外一方面为原本空白的建设公园长廊赋予了新的寓意。

六、总结评估

1、建立社区纽带文化。

以社区以往的农耕文化为桥梁,在征集的过程中不仅宣传了农耕文化,而且唤起了社区居民对以往生产生活的经历怀念,以此来提升居民之间共识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居民之间的融合度。

2、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

文化长廊打造只是一个载体,项目实施更多的是注重居民参与,社区居民通过文化墙打造意见征集、图案修改等方式参与彩绘墙的打造过程,一方面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参与途径,提升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方联席的工作方法,搭建多方互动的合作和沟通桥梁,提高项目实施效率。

3、社区现有志愿服务组织初见成效

社区围绕“公益日”建立了社区环境保护队,队伍在社区参与过程中效果不明显。社区结合彩绘墙完成为契机,提升社区志愿者在彩绘墙后期的维护过程中发挥作用,提升社区志愿队伍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

七、专业反思

(一)用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

“三社联动”作为社区治理运行的发展模式,旨在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明确多方角色分工,政府主要是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社区处于政府和居民之间,扮演主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而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则是配合者、支持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三者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还需整合辖区共建单位的资源,依托社区党建引领,促进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以及共建单位的资源互补。

(二)注重居民骨干的挖掘及作用的发挥

社区居民骨干是来自于社区服务过程中的积极分子们,他们首先是以服务对象的角色参与到社区工作中,然后扮演着信息员、协助者、组织者等多重角色。居民骨干不但在社区事务中有很强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号召力,能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共同解决社区问题。因社区居民骨干在社区事务过程中比较有威望,所以各方对社区居民骨干一般比较尊重,所以说居民骨干的挖掘以及作用的发挥更容易协助社工开展项目。

(三)注重推动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宣传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体现方式,尤其是故事征集和图片修改环节,激发居民对社区公共问题的关注,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要考虑家人对其参与意愿的影响,邀请和鼓励家人同时参与;另一方面结合居民自身的主动性,很大程度取决于所参与的社区事务是否与他们的生活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社工在选择工作的目标时,精准性也是我们着重考量的方向。

(四)有效运用居民自治和空间赋能

将居民自治和空间赋能作为项目的双核。居民自治既有对现有自治体系的依赖,又有对新自治组织的培育,通过居民不断的参与,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空间赋能是对社区公共墙体彩绘的同时促进邻里互动,提升社区自组织的意识和能力。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