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以反思和行动让社工服务更有力 ——深圳灾害社工队赴川参与灾害主题论坛及参访交流。
今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其主题为“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在5月7日至13日的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相关方面的主题论坛和活动在四川成都等地陆续召开。来自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学界等的领导和嘉宾出席了各式论坛会议,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分享。
为加强深圳市灾害社会工作与全国各地灾害社会工作教育培训、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帮助市灾害社工队员开拓视野、学习借鉴先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经验,2018年5月10日至15日,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市灾害社工队员赴四川成都参加多个主题研讨会及培训交流活动。市社协张卓华秘书长带队,市灾害社工队队员共31人参与。
5月10日,第九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重点围绕汶川特大地震十年、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应用与产业发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等展开研讨。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作为为数不多的社会组织参会,协会代表在聆听了13名院士和教授就减防灾机制、体制和科技技术等方面的分享后感觉获益良多,在技术与基层管理结合、政策对社会参与的作用、灾害社会工作在社会设防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九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现场
5月11日,市灾害社工队参与“震后十年,致敬汶川——社会力量救灾论坛”,来自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学界的嘉宾就灾害相关内容进行了分享,共同探讨在减灾防灾救灾工作中建立政社协作机制、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企业参与等议题。在会议的提问互动环节中,市灾害社工队队员、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
工服务中心副总干事林良就社会组织如何在一线社会服务遇到资源匮乏困难的情况下与基金会建立有效合作关系向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秘书长零慧进行了提问。零慧秘书长给予了相应的建议和回答,加强了相互间的交流。
社会力量救灾论坛现场
队员合影
5月12日,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灾害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举办,以总结社会工作介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经验。市灾害社工队参与本次研讨会,与来自国内外高校学者、研究机构人员及从事灾害社会工作实务人员等就“国际灾害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汶川地震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汶川地震社会工作实务总结”等灾害相关主题内容进行学习和交流。
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灾害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现场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徐永祥会长与队员合影
5月13日,市灾害社工队在主办方的组织下,前往都江堰-汶川线中的都江堰、汶川县、映秀镇和水磨镇等地进行参访,在都江堰宝山陵园祭拜地震遇难儿童,并在一天公益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了解十年以来服务灾后丧子母亲的情况;参访位于汶川县城的汶川县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了解十年来中心服务当地社区的情况;前往水磨镇汶川八一小学,了解启创社工在灾后开展的驻校社工服务和社区服务的内容及相关情况,并参观了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参观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在参与了大咖云集的论坛会议,以及参访了参与相关灾后服务的社会组织后,市灾害社工队队员们对本次的学习之行都有许多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一些队员们的分享:
本次参访学习比较大的感想是韧性社区的概念学习。社区恢复力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大,社工服务在韧性的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社区预防宣传、社区教育、自组织的孵化培育等等都可以是社工服务的切入点。
——赵陶陶(新现代)
本次学习有两方面的收获和两个方面的反思:两收获-----1、灾害重建后精准需求探索与服务开展,不管是从大咖的分享还是商家企业的介入,都立足需求,根据特定的需求来实施介入及投入,在灾害救援和紧急介入需要将服务的需求更加精细化;2、社区韧性与社工韧性的结合,社区韧性让我们看到社区复原能力与可能性,而社工韧性在于我们的坚持与可持续专业服务。两反思——1、我目前服务点在南山区,目前全区都在推进精品特色社区创建,也是以需求为中心来推进,社工机构及社工在党群的介入点以及如何抓住精准的需求而树立品牌项目的能力建设;2、救灾过程中社工更多涉及到的是哀伤督导与心理重建服务,过程中也会遭遇创伤,社工在救援过程中自我心理建设的工作尤其重要。
——苏琳弘(升阳升)
走进地震十年后的汶川,有些荒芜有些纯朴。灾区的韧性和复原力远超我们的想象,活下去就是希望。几天的论坛和参访学习有感悟也有思考:1、能否有一个权威的组织或者平台,将政府、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不同力量所做的灾害重建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及研究,并将研究所得的灾后重建理论及实务知识进行共享,避免重复走摸着石头过河的灾后重建弯路;2、如何在灾后重建乃至其他社工服务的过程中,既保持党建特色又有社工元素。
——朱美琴(坪山大同)
刚开始在论坛会议中听了来自政、商、学、社会组织、义工组织的各路人士对自己救灾减灾工作的分享,让我觉得,只要能够把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起来,我们将会无所不能。然而在参访当天,宝山陵园里的那位妈妈的伤痛让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有哀伤辅导,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告别、希望的输入、未来导向。可是,有的人会选择与哀伤共生,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那么,面对服务对象这样的需求,我们的辅导介入方法和策略又应该做怎样的调整呢?其次,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如何避免天灾和人祸叠加的惨剧?前者无能为力,后者任重道远。
——唐艺维(志远)
1、在减灾防灾多元化,多领域,多专业相结合的当下,如何凸现社工性呢?不仅仅是减灾防灾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在其他领域社会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如多领域社会组织都在不断的进入社区服务等等,这是我深思并探索中的问题。2、在第二天的分论坛中令我形象深刻的是一位博士的人工智能技术分享,大数据、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并提出在未来机器比人类更容易发现灾害。且不讨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是让我有所思考,目前在防灾中多是各种探测、模式、理论、标准等研究,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减灾防灾也好,社会工作也好,各行业与高科技、人工智能相结合,与时俱进很可能会出现质的跨越。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对灾害的介入,大数据的收集,对地域、人口、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分析,很有可能超前很多年预估灾害的发生、受灾程度、损失等以及提供多种应对方案。3、级联灾害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通过在一次灾害事件中受到的伤害,一段时间后有可能会因原灾害引发后续一系列的灾害,那些坚守十年的社工们让我感触颇深。4、有一位教授的一个观点也让我深思,主体的缺失客体的狂欢。
——吴亭洁(鹏晨)
1、重建后的水磨镇很漂亮,10年来的灾后重建,除了建筑之外,还有心理重建,在创伤修复、个人发展和社区融合等精神文化层面,社工发挥了重大作用。防灾减灾是社工应该关注的,并且需加强学习灾害领域的社工专业知识和技能,从系统的角度整合各专业合作的合作力量;2、灾前服务,我觉得可以结合参观地震博物馆、缅怀悼念灾害中逝去的人、灾害实习演练、安全基地教育等形式的教育;3、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灾害工作统筹和定位,08年前,国内对社工在灾害层面的作用认识不够。龙华室内避难场所演练时,社工被安排在危机干预组,当时我在做观察员,后面发现危机干预不能完全代表社工在灾害中的服务。所以我们需要在行业专业和行政统筹方面有个清晰的思路。理论和实践,我们在座的都是其中一员。
——林艳香(日月)
1、灾害服务时,量表是个很有效的“诊断”工具,能够在服务中给社工的调查评估带来准确、高效和提供便利;2、Amy Ai美国教授的论点是“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危机中转变升华,有受灾经历5.12的人比起同龄人内心更强大,因为他们经历过了其他人都没有经历过的遭遇,得失在其中;3、作为心理咨询师,救援时的生活工作中也要注重“身、心、灵”的综合健康。心理层面的情绪关注和关系关注,也就是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人际关系的关注。“灵”为普世观、大爱,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最后引用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教授讲的一个西方的谚语“每个坏事的背后一定会有一个好事等着你。
——洪智广(春暖)
主要分享一个印象较为深刻的点,在12号澳大利亚黄教授分享时提到的灾区资源均衡和平等性,以及灾区资源再分配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结合在实际生活中“明星灾区”中获得的更多的关注、资源和机会,让我再反思社会工作中在倡导平等以及资源的再分配的作用。
——蔡姗洁(新现代)
一个主题引发的两个思考,主题为核心竞争力。第一个思考:灾害社工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发展方向?第二个思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高风尘(志远)
1、深感跨界与协作的重要性,在现今世界,只有跨界与协作才能发挥集聚的力量,我始终相信1+1+1>3;2、灾害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发挥很多作用,包括直观的情绪疏导,还有矛盾的协调,而重要和最厉害的应该是资源的链接。
——林淳美(希望)
社工在减灾防灾中的角色,借用3E模式,主要从预防角度,提升社区韧性:1、动员:倡导者角色,在社区开展宣传倡导、体验活动,从意识层面引起居民对防灾减灾的重视,灾害看似很远,其实很近,防患于未然;2、教育:资源链接者角色,链接减灾防灾教育资源,让居民学习预防灾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常用急救技巧,提升减灾防灾的能力;3、然纳:孵化者角色,培养一支社区减灾防灾志愿队伍,实现回馈助人,让社区更多的人受益。
——林志明(彩虹)
本次参访第一天看到了社会各界的力量,社会组织、企业等均在救灾、重建、防灾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疑惑社工的角色和任务。在第二天的论坛中最大感受也最认同的是社区为本的社区减防灾、韧性社区的建设。
——谢君(彩虹)
各类资源很多,我们社工要有商业思维推广社工专业服务,要让相关资源方明白了解我们能做什么,链接更多资源。
——林清奇(融雪盛平)
把握住核心需求,用核心能力服务;武装自己,需求的评估能力和敏感度。
——任海卫(希望)
以前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面有一段话说到:木月死了,但他永远“生”在16岁。对于死亡,我想大部分人恐惧,是因为不能接受现实,接受我们爱的人离去吧。但是我想理解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生活,更好去接受离别这件事。而我们社会工作是有温度的,是有柔性的,能打垮一个人的不是天灾人祸,而是人自己的心理。所以,应急救灾,除了外部各种系统的重建,心理重建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都是我们社工需要做的。当一个服务对象来到你面前时,你如何帮助她进行心理重建?你如何帮助她进行正常生活秩序的重建?我觉得这些才是我们作为社工在开展实务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江静(东西方)
1、坚持。一天公益做的丧子母亲的项目,首先从震后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坚持10年,为200多名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有170多人重生小孩,这是坚持不懈的服务带来的成效,后面参访的汶川大同和启创都是在震后努力坚持,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最美丽;2、核心竞争力。社工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目前很多岗位社工行政化严重,就目前所在禁毒岗位行政化工作超50%,而且政策上要求谁使用谁购买,行政化占比会呈上升的趋势,被行政化后,如何能体现社工专业能力?值得反思。个人认为只有加强社工的核心竞争力,把社会工作岗位转变成社会工作项目,以专业的项目去服务才能保持竞争力。
——夏志祥(龙祥)
1、调动和培养本土居民的公众参与。即使有一天离开了,也能留给后面的人些什么。我们走后能留给他们的一些理念和培养起他们的能力,和政府一起参与社区的一些顶层发展规划并能将这些规划延续实践可能才是社工最大的成就。我记得第一天在论坛中听到日本的例子中,他说日本社区是以学校为中心点辐射开来,组织居民自治队,在灾害来临时,大家会更加从容不迫。那这就让我想到我们现在在社区的工作。刚刚有同工提到,我们在社区3年之后又重来。那怎么去去解决这个问题。在社区也是一样的。2、第二天学习到了很多防灾减灾的理论,并学习到一些实际案例。如复原理论,绿色社会工作,发展性社会工作等。3、这次参访听到很多将灾害社会工作转向防灾减灾工作。这点我们虽然有意识去做,但是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去开展。因此也希望协会可以在这方面学习到一些这类知识。
——施金凤(升阳升)
专业的思考之外,我更多的关注灾害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拓展。1.队伍的建设:应急管理部的成立可能会引起地级市的部门改革,将来咱们灾害队可能会带来阵痛,但接下来的两点会让我有信心,一是有为才有位。二是会带来更多的机遇(来自其他传统部门的资源和技术信息等)。2沿用中国气象局工程师国家院士的一句话,记录就是研究。咱们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就是服务案例的记录。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是相通的。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工作是行动。社会学帮我们提炼归纳,社会工作帮我们实践和演绎。深圳社会工作实务在不断的前行,但更希望能够总结提炼,方便带领更多的新生力量进入专业社会工作领域。灾害领域也是如此。3.专业技术是核心,咱们的技术可以是文书套表,可以是评估和服务工具,也可以避难场所灾时服务标准化流程,也可以是需求信息搜集和共享工具。灾害社会工作领域的拓展离不开防灾减灾救灾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理论和实务的相辅相成,更离不开专业的技术和方法。
——陈火星(市社协)
市社协张卓华秘书长分享道,本次参加的系列会议,从国家体制机制,到社会力量救灾,再到专业社会工作,层层深入。在第九届防灾减灾论坛中学习到在应急管理部成立后,国家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的顶层设计;在社会组织救灾论坛中看到很多企业和组织,将高科技技术应用到减防灾领域,积极参与减防灾建设;在灾害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中看到来自世界各国和我国的专家学者对汶川地震10年灾害社会工作的总结和思考…….新时代,国家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并作出了新的决策部署,面临变革,灾害社工队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提升社会工作在防灾减灾救灾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我们积极行动,从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升社会工作服务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专业服务能力,关怀社群、服务社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