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社会组织入驻街道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中心

2014-12-15 09:41   昆明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今年4月28日,官渡区吴井街道建成全省首家街道一级的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街道将社区建设、社工人才培养、社会组织培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三社联动”机制的有效实施路径。

原题:社会组织入驻街道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志愿者把服务送到居民家  

今年4月28日,官渡区吴井街道建成全省首家街道一级的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街道将社区建设、社工人才培养、社会组织培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三社联动”机制的有效实施路径,通过引入和孵化社会组织,让居民在家门口,甚至是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无独有偶,11月底,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及西山区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中心、盘龙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也相继挂牌。

现状

居民有需求服务可上门

吴井街道董家湾北段社区的王朝芬是位独居老人,平日里行动不便。天气转冷家里却没热水,她已经很长时间没洗澡了。志愿者了解情况后,带老人到附近的澡堂洗澡,此后还经常上门陪老人聊天解闷。“大家这么关心我,我一点也不孤单。”告别时,老人总是握着志愿者的手,不停地说些感谢的话。吴井新村社区的张大爷患有肺心病,且住在七楼,平日里不方便外出,志愿者便上门为老人理发……这些都是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的活动。

“中心成立至今,开展了20来项活动,志愿者还经常到社区入户调查,了解居民需求,专门为特殊住户上门服务。”吴井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云昆说,这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社会组织也发挥了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居民需求、化解矛盾和问题等功能,为和谐社区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他介绍,7个多月来,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运转良好,社区工作人员、辖区居民的反映都不错。因此,在官渡区2014年“国际志愿者日”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中,吴井街道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还被邀请到现场,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

成效

7个月孵化5家社会组织

该中心首期引入了4家社会组织,有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云南省物业管理学会爱心工作站、官渡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咨询室和云南博亚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院。中心为入驻的社会组织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水、电、通讯、工作设施及展示、洽谈、会议等公用服务设施,入驻该中心的社会组织则必须承担“孵化器”责任,每年要培育2至4个社会组织。可喜的是,目前,中心已孵化出了东郊路社区“儿童之家”、铁路新村社区沁心巧手工作坊、恩致公益社区服务中心、五里多社区摄影沙龙、“起跑线家长学校”共5家社会组织。

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郑雪敏介绍,入驻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后,主要针对东郊路社区、铁路新村社区和董家湾南段社区开展工作。东郊路社区流动人口较多,便开设了“四点半课堂”,目前,“四点半课堂”已拓展为“儿童之家”,服务2000多人次。铁路新村社区沁心巧手工作坊正招募学员,免费教居民刺绣、缝纫等技能。

“我们倾向于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云南博亚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将依托孵化出来的“起跑线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困境

缺宣传也缺资金

“你知道吴井街道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哪里吗?”记者在吴井街道辖区随机询问10名居民,超一半居民不知道该中心在哪里、是做什么的。官渡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咨询室的苗吉认为,前期对服务中心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居民有心理咨询等需求,但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其次是叫好不叫座,很多居民认为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体制很好,却不愿意参与进来。对此,云南省物业管理学会爱心工作站柴女士也表示,宣传工作不到位,志愿者上门服务时,部分居民缺乏信任感态度冷漠,甚至让志愿者吃闭门羹。

“资金有限,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难题。”柴女士介绍,吴井街道老年人多,帮扶老人是爱心工作站的一项志愿服务活动,但因资金有限,受助人员和受助物资都受限。且辖区内老旧小区较多,很多小区公共设施老化严重,但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没有维修基金,爱心工作站也没有资金投入,只能提供慰问、帮居民打扫卫生、换灯泡等志愿服务。

此外,志愿者紧缺、居民参与性和互动性不强也是目前正面临的难题。针对志愿者紧缺的情况,云南省携手困难群体创业服务中心与部分大学的社团合作,缓解了志愿者紧缺的情况,同时还给大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也让大学生给“儿童之家”的孩子辅导作业,从而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建设中来。

“目前服务的对象,主要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我希望能涉及上班族、年轻人群体。”家住吴井路社区的张婷表示,她很期待街道能引入或孵化出骑行、夜跑等社会组织。

专家建议

加强社会组织和人才培育力度

“成立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引进有一定影响的、专业的社会组织入驻,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昆明学院社会学副教授王宁表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自我管理,才能突破传统社区服务瓶颈,更好更细更专业地提供服务。同时,中心也能促进部分人群就业。

针对社会工作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建设,王宁建议,应加强社会组织和人才的培育力度。他认为,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好协作机制,进行相关政策、资金等扶持,通过有意识地培育,使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并引导社会组织为居民,特别是“老弱病残”群体提供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是人才投入与培育,要有意识地引进“对口人才”,中心要经常开展培训、考证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让工作者、志愿者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满足居民需求。记者王凤清报道


  • 微博推荐